春游粤东一:大浦百侯镇(上)

标签:
肇庆堂海源楼企南轩杨之徐太史第杂谈 |
分类: 赣琼两广 |
距梅州市大埔县城11公里的深山小镇百侯镇,2010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梅州唯一获得此称号的乡镇。我们来此主要为了该镇列为国保的肇庆堂。进到这里需要买票。
肇庆堂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由客家富商杨氏兄弟荫桓及俊三(字得明)在家乡百侯镇筹建,历时五年才落成。位于百侯镇的东南角,其南面清溪环绕,西北面与民居相接,大门有联:敬祖千秋盛,修德万代传。横批:敬修衍庆,是杨氏兄弟为了纪念父亲而命名的。
这样的建筑,实际上还是一座府第式客家围屋的形式。进门一个隔断,防护设计如同瓮城。

这下算是进来了,院子那边是一幢建筑精美的两层西式洋房,应该是主人的住房。

清末民初,百侯镇许多村民外出经商,后回乡建房,引用了不少独具外国风情的建筑元素。据说建房时请来大量雕刻、彩绘、木工等方面的民间工匠高手建造大屋,还特意请来外国监工以确保建造品质和建筑形制。建屋用材不少来自南洋。

西式洋楼共两层,各层平面布局基本一致,采用五跨开间,两跨进深,三面回廊的中轴对称布局。方整的平面轮廓、严谨的中轴对称布局、瓦制双坡顶等等都是中式的建筑语汇,巧妙地被运用到大埔肇庆堂西式洋楼中。

在洋楼处即便在中式围屋中也使用了花样精美的铁艺做装饰。还特意设计制作了铁艺的围屋窗花,既美观又实用。

西洋巴洛克装饰手法常用曲折、动态的波浪形装饰线条。这种装饰手法在洋楼随处可见,而在大埔肇庆堂的围屋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各种线条动态饱满的装饰构件、窗户上波浪形的叶子状装饰灰塑、横屋正立面屋脊上流畅曲折的装饰线条等。


大埔肇庆堂主体为“堂”、“横”组合的府第式客家围屋,围屋侧是一幢建筑精美的两层西式洋房,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布局,硬山顶,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砖石木混合结构。


下堂,特别是斗拱处,精雕细琢,非常精美。

双狮托拱


这下算是进来了,院子那边是一幢建筑精美的两层西式洋房,应该是主人的住房。

清末民初,百侯镇许多村民外出经商,后回乡建房,引用了不少独具外国风情的建筑元素。据说建房时请来大量雕刻、彩绘、木工等方面的民间工匠高手建造大屋,还特意请来外国监工以确保建造品质和建筑形制。建屋用材不少来自南洋。

这个门通常不开。
西式洋楼共两层,各层平面布局基本一致,采用五跨开间,两跨进深,三面回廊的中轴对称布局。方整的平面轮廓、严谨的中轴对称布局、瓦制双坡顶等等都是中式的建筑语汇,巧妙地被运用到大埔肇庆堂西式洋楼中。

在洋楼处即便在中式围屋中也使用了花样精美的铁艺做装饰。还特意设计制作了铁艺的围屋窗花,既美观又实用。

西洋巴洛克装饰手法常用曲折、动态的波浪形装饰线条。这种装饰手法在洋楼随处可见,而在大埔肇庆堂的围屋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各种线条动态饱满的装饰构件、窗户上波浪形的叶子状装饰灰塑、横屋正立面屋脊上流畅曲折的装饰线条等。


大埔肇庆堂主体为“堂”、“横”组合的府第式客家围屋,围屋侧是一幢建筑精美的两层西式洋房,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布局,硬山顶,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砖石木混合结构。


下堂,特别是斗拱处,精雕细琢,非常精美。

双狮托拱

要进入正堂,需要在开门时间,我们还等了一会。这里的管理人员非常遵守时间。

堂的屋顶、外大门屋脊饰有各种花鸟、瑞兽、鱼虾。

出了重点的肇庆堂,到镇里其他地方转转。这是边上的海源楼,现在作了客栈。它坐北向南,建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为杨潮荣在马来西亚经商兼做“水客”赚来巨款所建。



再过来是企南轩,门外的池塘成了风景,适合人物拍照。



出了重点的肇庆堂,到镇里其他地方转转。这是边上的海源楼,现在作了客栈。它坐北向南,建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为杨潮荣在马来西亚经商兼做“水客”赚来巨款所建。

这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作品,外形欧式,内为中式。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高三层,前后均有宽敞的走廊,柱子有方有圆,为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大门设计为欧洲教堂风格,屋顶继承了客家民居传统建筑特点,呈“人字形”,二、三楼墙面均有精美的灰塑、彩画。


再过来是企南轩,门外的池塘成了风景,适合人物拍照。

原是杨之徐所建的书斋,损毁后于民国年间重建。如今所见的企南轩由一座堂屋和一座西式洋楼组成,西式圆弧门窗与中式窗格浑然一体。

企南轩是一栋中西两层的小洋楼,反映出的却是风格独特的“西洋”风情,其采用外围通廊、圆拱造型的开放式的格局,更具有西洋建筑中用几何线条造型的艺术装饰之美,墙体上用浮雕效果雕刻的虫鱼瓜果等图案,形象逼真、色彩鲜艳。

企南轩有庭院、小桥、古屋和古井,外面还有水塘,这些体现了大埔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还有对天人合一居住环境的向往。

一样的瓜柱。
杨之徐,天资聪颖,年少读书,过目成诵,年仅10岁,即执笔为策论,挥斥经史,究极古今,出语惊长老。清康熙十四年(1675)中举人,同榜中,之徐年龄最小;二十七年(1688),29岁考中进士;三十四年(1695)被任命为河南光山知县。


他有五个儿子先后考中进士,十一个孙子考中举人,另外有二个侄子考中进士,三个侄孙考中举人,其中杨缵绪、杨黼时和杨演时三人,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考取了进士后,进入翰林院,成就"一腹三翰林"辉煌史迹。

现在这里还有杨家后人居住。


百侯是大埔三大古镇之一,古镇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120多座,其中既有官宦富商的深宅大院,也有各式各样大小祠堂和中西合璧建筑群落。这是清代乾隆年间建的渊雅公祠。

里面生活气息浓厚。

来到太史第,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系“一腹三翰林”之一杨黼时所建。砖木结构,三进院落二横屋,九厅十八井,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该建筑规模宏大,是典型的殿堂式围龙屋,现已是百侯农耕文化博览馆,成为古民居活化的样板。

杨缵绪与其弟杨黼时、杨演时,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考取了进士,而且都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乾隆三年(1738),杨黼时曾到山西主持考试,后改授湖北黄梅县知县,在任期间“清白自矢,政清刑简”。后因身染疾病,辞官在家闲住40余年。
前一篇:春游闽南九·云霄将军山
后一篇:春游粤东二:大浦百侯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