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闽南四:平和城隍庙
(2024-03-29 06:53:11)
标签:
王维王阳明《平和八景图》九峰镇曾璋杂谈 |
分类: 八闽大地 |
平和城隍庙口,有一座牌坊,名龙章褒宠坊,俗称石牌楼。石牌楼为三层三间仿木建筑,均为花岗岩构件,用材粗大,气势雄伟。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系表纪南京兵马司指挥曾璋之父曾宗龄、母张氏的功德牌坊。
曾璋幼时聪颖,在县学读书,学业很好。一日,同学遗失用笔,疑曾璋所偷,争执未己,扯到城隍庙,请城隍爷神鉴。谁知曾璋连掷了个“受杯”,有口难辩,落个偷笔的罪名。后曾璋仕途顺,官至五品,恩准在家乡建一牌坊。坊址就选在东门外城隍庙口。曾璋的用意是要让城隍爷每次“出巡”时,都要从他脚下经过,以消夙怨。据民间传说,牌坊建后,城隍爷每次出巡,都不敢也不愿从牌坊经过,惹不起,躲得起,绕道走就是了。因此,当地娶亲的人也不走此道,直到今天,九峰人还有这个忌讳。
明正德年间,王阳明受命巡抚南赣汀漳,领兵平靖漳寇,一个没带过兵的白面书生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平定了盘踞在闽粤交界山区数十年之久的暴乱,随后以“析划里图,添设新县”的政治智慧,两度上疏奏请朝廷,在闽粤交界的漳南地区添设了平和县。县城就在现在的九峰镇,作为县治达431年之久。
九峰镇的城隍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制规模不仅居漳属各县之首,而且居全省县级城隍庙之冠。由于王阳明的提议,为显示朝廷对平定东南动乱有功之臣王阳明奏疏的重视,平和县衙被恩准县堂与文庙视同府一级建制,而按明代“城隍庙要和县衙同高宽”的规定,这一“恩准”政策使九峰城隍庙的规制规模均居漳属各县乃至全省各县之最。
城隍庙坐北朝南,占地近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为四进五落建筑群,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为牌楼、门厅、戏台、正殿、后殿,两侧有回廊。整座庙宇结构严密,布局合理,雕梁画栋,既蔚为壮观,又富丽堂皇。
戏台正对着正殿,娱神娱己。
门墙镶有修庙石刻碑记。
两廊隔间,供奉着不少的神灵,满足民众的诸多需求。这里是福禄寿三星。
墙上的壁画,大约是清代的遗留。
五谷神
双廊一共六间,供奉着伯公,观音,周公,施公,朱公等神位,这些都是对九峰民间有贡献的神明。据记载,府城隍庙里通常会有比普通城隍庙更多的配神,这样看来,这六个庙盒的确是九峰城隍庙“府级建制”的有力证明了。
土地公婆
第三殿为廊庑,卷棚歇山顶,也就是拜殿。
第三殿祀十二房科,立于两旁,左右各五,高如常人。
房科后壁,分别画上平和县的八景图。这八景是这八景是:双髻升曦、九峰返照、东郊春雨、西岭暮霞、天马晴烟、石潭秋月、笔山侵汉、壁水澄波。
《平和八景图》有大家气,虽为实景写真,却不拘于自然描摹,追求意境之营选,形神兼备;线条、皴法功力较高,颇具宋元遗韵。
第四殿为大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祀东岳大帝,正中泥塑一特大东岳大帝坐像,立姿三米有余,坐像前树立交簿官立像四,左右各二,高二米有余。大殿左右置一铜钟一皮鼓。
这座城隍庙供奉的主神是唐朝诗人王维,这在全市乃至全国可谓独一无二。据说王维入主九峰镇城隍庙是王阳明确定的。王维是个诗人,也就是所谓的文官,而王阳明是个理学家,又是平和县开县始祖,或许是同一宗族,也传达出王阳明文治武功的愿望实
现以及对文官制度和太平盛世的期待。
殿前左右横廊,廊壁画着《二十四孝图》《十八地狱图》,场面恢宏、人物众多,用最生动的造型向前来拜祭的人们宣扬着城隍信仰中的价值。
都城隍庙里《福禄寿星》、《十八层地狱图》、《二十四孝》
等40多幅精美壁画,据众多专家考证,应为宋代作品.
清朝年间,也就是100多年前,九峰信众要重雕“城隍妈”木质金身,但找了好多的木材,雕刻之后很快就腐烂了,信众说那是“城隍妈”不合意,最后找到离九峰20多公里的秀峰乡,找到一棵樟树,雕刻之后,金身愈发光洁,九峰信众就把秀峰乡当成“城隍妈”的娘家,每每有哪个地方到九峰城隍庙迎神出巡,都是“城隍爷”、“城隍妈”一起出动,并且要敲锣打鼓迎去送回,唯有秀峰乡可以在演社戏的时候可以单独迎接“城隍妈”,并且只要迎去,回来是不用管的,只要捎个哪天回来的信息,九峰的信众自会敲锣打鼓去迎回来,颇有嫁出去的女儿被娘家人接回看戏,回来的时候自然是要婆家人去迎回来。
这座城隍庙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其中仪门、凉亭、大殿均保存完好,是不可多得的纵列式乡土建筑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