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闽南五:平和板仔林语堂故居·联丰花萼楼
(2024-03-30 08:15:31)
标签:
赖柏英闽南文化客家土楼梅州大埔县民居古建筑杂谈 |
分类: 八闽大地 |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出生在坂仔,小名和乐。原名玉堂,在涉入文坛后,1925年才正式改名为语堂。
林语堂故居内陈列了他各个时期的照片、书法名家为林语堂故居创作的作品,还有林语堂童年时代的餐桌、米桶、蓑衣、斗笠等生产、生活用品。
复原他小时候生活的房间。据说,这里就是他的出生的房间。
闽南的山川风情给少年林语堂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他说自己“天真、率直、自然”的人格来自大山,并自称是“山乡的孩子”。
林语堂的许多文章,也都融入闽南文化的元素。其中,体现最为集中的是他1963年写的自传体小说《赖柏英》。这部小说不仅仅是林语堂先生对初恋女友的回忆,还是闽南文化的传播。
林语堂小时候就读的铭新小学教室,他读书时坐的位置是在二排二号。
这间铭新小学教室创建于1890年,林语堂6岁至10岁是在这间小学堂接受启蒙教育的。林语堂的父亲不仅是一位牧师,还是这间小学堂的教师。
这位“山乡孩子”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才学广博,学贯中西,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到海外,成为东西文化交流使者。
从平和板仔镇到广东梅州大埔县的联丰花萼楼,需要走一大段高速,加上省道221,60多公里的距离,需要开车一个多小时。花萼楼位于联丰大丘田村,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和我以前看过的闽西客家土楼一样的类型。
现在这里成了景区,入内需购票。楼高三层,内外3环连为一体,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房间210间。
内环正中,是观音娘娘阁。
走进一层的房间,首先是厅,是家里人吃饭的地方,来了客人也在这里接待。与客厅用木板隔开的是厕所,厕所上方开着个天窗,主要是用来通风和采光,而且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天窗流到厕所里,再从厕所里排出去。再往里是烧饭的地方。
联丰花萼楼的内部结构是“一梯一户”每户分三层,通过三楼的回廊则又户户相通。跟大多数土楼一样,联丰花萼楼在建造时也没有采用传统民居建筑采光和通风的基本设计,而是重在对自我的保护。
整个土楼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现楼内还住着十多户林姓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