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约金秋86·郏县三苏园

标签:
苏轼苏辙王尚絅广庆寺三苏坟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公元1101年8月,得赦北还的苏轼因旅途劳顿病重而逝。一代文豪就此陨落,按照苏轼生前遗愿,其子苏过扶着父亲的灵柩来到河南郏县安葬。这片饱经沧桑的大地,接纳了命运多舛的游子。后来这又成为苏辙的归宿和苏洵的衣冠冢所在,鼎盛文风从三苏园吹送而出,这就是地处郏县西北处的三苏园景区。

石坊背面,坊楣是王尚絅所书《祭三苏先生文》。王尚綗是郏县人,据史书上记载他也是一个为官清廉、正直敢言的大臣。

边上一碑立着“明故顾公子讳国字节若殉难处”。这块碑与苏家无关,但其中有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明朝时候,附近有位顾姓公子遭恶人绑票,眼看性命不保,就谎称家里有财宝埋在“三苏坟”。歹徒们按照顾公子指示的位置挖了半天,一无所获,就顺势将其活埋于此。其实这正是顾公子的真实目的,眼看活不成了,死也要和大文豪埋在一起。为了纪念这位传奇人物,后人专门勒石立碑于此。


眼前就是“三苏坟”了。古柏森森的墓园里,三座墓冢由东北向西南呈一字形排列,苏洵墓居中,苏轼墓居左,右侧是苏辙墓。每座墓冢的大小形状基本相同,高约两米,冢前均设有石案、石供、石碑。石案正面浮雕有莲花、马、鹿等装饰图案。

苏辙墓。墓碑刻有“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的字样。

中间的苏老泉衣冠冢。墓碑上刻有“宋老泉苏先生墓”

此地宋代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苏东坡为何死后埋在这,介绍有三原因,一是四川眉山地处偏远,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二是苏轼曾写信告知弟弟苏辙“即死,葬我嵩山之下,子为我铭”,表达了自己死后想葬在嵩山下,小峨眉就是嵩山一脉;三是苏轼当过大官,埋在京畿之地,就是表达对皇家的忠诚。所以苏轼在他生前就选中了这么一片墓地。

绕过东波湖,一直向北。东坡湖总占地200余亩,是2002年为了纪念东坡先生葬郏县900周年暨中国十四届苏轼学术研究会而建的人造景观。

首先来到广庆寺,始建于宋仁宗年间,后经元至顺年间改造而成,是一座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寺院建筑。

这座寺庙,由宋仁宗亲自下令修建,宋高宗赐予其名字。当苏轼长眠于郏县之后,广庆寺便有了苏坟寺的别称。大门联:大江东去思居士,花雨西来念法师。


绕过东波湖,一直向北。东坡湖总占地200余亩,是2002年为了纪念东坡先生葬郏县900周年暨中国十四届苏轼学术研究会而建的人造景观。

首先来到广庆寺,始建于宋仁宗年间,后经元至顺年间改造而成,是一座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寺院建筑。

这座寺庙,由宋仁宗亲自下令修建,宋高宗赐予其名字。当苏轼长眠于郏县之后,广庆寺便有了苏坟寺的别称。大门联:大江东去思居士,花雨西来念法师。

据《重修山门碑记》记载,“郏邑西北有上瑞里峨眉山,苏坟在焉,广庆寺因而达焉。寺因坟而大显,坟赖寺而永祀矣。”
祠内三通元、明古碑,分别是纪录元代杨允建祠以及历代维修的碑刻





玻璃里的三苏父子的塑像,虽有些斑驳,但表情生动,英风尚存,这三尊彩塑是元代郏县县尹杨允拜祭苏东坡兄弟坟墓时所塑,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全国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三苏泥彩塑像,堪称三苏园镇园之宝。
可惜玻璃反光拍不了。

走了一段,广场上的东波塑像。
首先看到苏仲南夫妇墓,苏仲南系苏辙的次子苏适,号仲南。1969年生产队在浇灌农田时发现了被水冲开的苏仲南夫妇墓穴,发掘出来的墓志铭上写着“……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巽隅……”,后经苏学界专家考证,确定了三苏葬郏的事实。


三苏坟门前有一幅对联“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两峨眉”,上牌匾“三苏坟”启功先生题。
这座牌坊是明代郏县学者王尚絅所立,后至清道光甲申年知县李虎臣又将石坊重修一新。牌坊的正中间是青山玉瘗四个字。左右的对联是苏轼的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是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被关押在御史台监狱写给弟弟苏辙的绝命诗《狱中遗子由》。

石坊背面,坊楣是王尚絅所书《祭三苏先生文》。王尚綗是郏县人,据史书上记载他也是一个为官清廉、正直敢言的大臣。

边上一碑立着“明故顾公子讳国字节若殉难处”。这块碑与苏家无关,但其中有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明朝时候,附近有位顾姓公子遭恶人绑票,眼看性命不保,就谎称家里有财宝埋在“三苏坟”。歹徒们按照顾公子指示的位置挖了半天,一无所获,就顺势将其活埋于此。其实这正是顾公子的真实目的,眼看活不成了,死也要和大文豪埋在一起。为了纪念这位传奇人物,后人专门勒石立碑于此。

飨堂,元代所建,清康熙四十七年(1782)重建

眼前就是“三苏坟”了。古柏森森的墓园里,三座墓冢由东北向西南呈一字形排列,苏洵墓居中,苏轼墓居左,右侧是苏辙墓。每座墓冢的大小形状基本相同,高约两米,冢前均设有石案、石供、石碑。石案正面浮雕有莲花、马、鹿等装饰图案。

苏辙墓。墓碑刻有“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的字样。

中间的苏老泉衣冠冢。墓碑上刻有“宋老泉苏先生墓”

苏轼墓居左,墓碑上刻有“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的字样。就这一抔黄土垄,安葬着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他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一代词宗。
据史料记载,三苏坟还葬有苏辙的大儿媳梁氏,苏轼的继室王润之夫人、苏轼小儿子苏过、苏轼次子苏迨的媳妇欧阳氏,苏辙的三儿媳黄氏(八郎妇黄氏)等。有研究三苏文化的爱好者根据史料记载推论,苏轼苏辙两兄弟六子有五子埋在三苏坟。



”三苏坟”保存至今,虽然遭到过数次破坏,但也得到了历朝历代有识之士的保护和整修。“三苏坟”的遭遇套用东坡先生抒写旷达胸怀的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来说就是:也有风雨也有晴。


发现墓园里的柏树都神奇般地向西南倾斜着,介绍说这墓园和神道旁一共有588棵柏树,园内的都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种植的,无一例外都向西南方向长,传说是在遥望四川眉山三苏的老家。传说虽然没有科学道理,但也是一个至今未解的谜。

清朝顺治甲申年,李自成的部将吴宗圣盗掘苏轼、苏辙墓,结果“至底无所见”,就把墓周围的180株柏树全部砍伐。清顺治初年,知县张笃行到三苏坟祭祀,看到的亦是“树尽碑残野草生”的破败景象。

”三苏坟”保存至今,虽然遭到过数次破坏,但也得到了历朝历代有识之士的保护和整修。“三苏坟”的遭遇套用东坡先生抒写旷达胸怀的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来说就是:也有风雨也有晴。

后一篇:豫约金秋87·禹州神垕古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