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约金秋42·辉县·百泉景区(下)

标签:
文化旅游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百泉亭,金明昌年间(1193左右),为与卫源庙相配套,形成中轴式建筑,在卫源庙前整修百泉亭(该亭唐时已建,但确凿年代不详),亭内有一方井,井内有泉窦,人称“圣水”,即薛仁贵在此小憩搠刀而出之泉,亦称“搠刀泉”。

钓鱼亭

肺石,明代国子祭酒王敕在游览太行山时发现的奇石,运来百泉供人欣赏。


白露园,地处幽胜,四面为水,中为小洲,洲上筼筜深密,不见日色;桂花盛开时,香飘数里。茂竹花卉之间,隐隐透出“啸竹庐”三间,极其令人神往。据说到白露时节,地上一片清翠,地面漫铺肃白,两相对照,别具一格。与其它景区相比,景色格格有异。


南湖

跃进亭


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御史霍冀又据该亭下有“圣水”和清辉殿内所祀河神称“灵源公”之意改名为“灵源亭”。



涌金亭内,都是水。北宋苏轼曾在此挥毫疾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



涌金亭南壁上的“王磐诗碣”,即元朝翰林承旨王磐,字文炳所作的《咏百泉》诗二首。“济南七十二名泉,散在陂陀百里川;未似共城祠下水,千窠并出画栏前。半空风雨山头树,十顷玻璃水底天;孤客南来无著处,相宜只有百门泉。”

涌金亭内,都是水。北宋苏轼曾在此挥毫疾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

介绍说,于此处观水,是最佳位置。北宋年间,取“水珠日映如金”之意,在此建亭一座,取名“涌金亭”。

沿着长长的石阶,拾级而上,一路经过振衣亭,孔子庙,龙亭,三碑亭,可以登上山顶的嘨台。我们赶时间,没有一一参观。

碑廊,也没有开门。

1975年,当地文物管理人员,将散落于各处的历代石刻170多块,收集起来嵌于墙上,建起碑廊。既方便观瞻,又利于保护,其中不少为珍品。


沿着长长的石阶,拾级而上,一路经过振衣亭,孔子庙,龙亭,三碑亭,可以登上山顶的嘨台。我们赶时间,没有一一参观。

碑廊,也没有开门。

1975年,当地文物管理人员,将散落于各处的历代石刻170多块,收集起来嵌于墙上,建起碑廊。既方便观瞻,又利于保护,其中不少为珍品。

长方形的百泉湖水碧波荡漾,千百年来历史沧桑尽在其中。
百泉历经开凿,清乾隆十五年,绕岸砌石,成一长方形泉湖,湖中心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径,曲曲折折,将湖中的亭阁小桥联在一起。

放鱼亭。可惜游人不能上去,可能是安全考虑。它离岸约2米,由石板桥同岸相连,与南面的钓鱼亭遥遥相望,钓放平衡佛心慰安。




东华门


课桑亭,它建在离湖10多米处目视着行人,原来这是1877年潘江知县教种桑树的地方。


放鱼亭。可惜游人不能上去,可能是安全考虑。它离岸约2米,由石板桥同岸相连,与南面的钓鱼亭遥遥相望,钓放平衡佛心慰安。




东华门


课桑亭,它建在离湖10多米处目视着行人,原来这是1877年潘江知县教种桑树的地方。


钓鱼亭

肺石,明代国子祭酒王敕在游览太行山时发现的奇石,运来百泉供人欣赏。


白露园,地处幽胜,四面为水,中为小洲,洲上筼筜深密,不见日色;桂花盛开时,香飘数里。茂竹花卉之间,隐隐透出“啸竹庐”三间,极其令人神往。据说到白露时节,地上一片清翠,地面漫铺肃白,两相对照,别具一格。与其它景区相比,景色格格有异。


南湖

跃进亭


这么美的地方,可能因为水位高涨,不让进。
清晖阁建于元代,兴于明清,房三间高两层,上下六根粗壮的红柱支撑。彩瓦盖顶,戗脊挑檐,回廊行走,花窗潋滟,颇为壮观。
清辉阁后院东北角有一出口,通过板桥与飞虹桥相连,可直达湖心亭和东岸。
后一篇:豫约金秋43·辉县县城的三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