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天宁寺大佛楼登大伾山诗太平兴国寺朝阳洞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浚县大伾山天宁寺,位于大伾山东半山腰。原名大丕山寺,坐西向东,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年—500年)。明代改为坐北面南,更名天宁寺。所以,走进来,发现其建筑群有两个轴线。
据说王阳明最初反对佛学,在拜完大佛以后,受到极大震撼,竟从此改变了对佛教的看法。王阳明对儒学进行了拓展,同时充实了佛学的内容,如在教育方面开始提倡“知行合一”。

大佛像外一侧有六字真经。

玻璃罩内,都是国宝级的摩崖石刻。这王阳明“登大伾山诗”最早的石刻在此。

这一带,大都是明代的石刻。


大佛像外一侧有六字真经。

玻璃罩内,都是国宝级的摩崖石刻。这王阳明“登大伾山诗”最早的石刻在此。

这一带,大都是明代的石刻。

大佛楼无疑是整座寺院乃至整个浚县的标志,其开凿年代比乐山大佛早400多年,高度比龙门大佛高5米有余。

万历二年告示碑,南京礼部应善男信女的请求,准许印造大藏经书一部6053卷,于万历二年,送到天宁寺收藏,以壮寺色,并因此将大伾山寺改名为“天宁万寿禅寺”。


万历二年告示碑,南京礼部应善男信女的请求,准许印造大藏经书一部6053卷,于万历二年,送到天宁寺收藏,以壮寺色,并因此将大伾山寺改名为“天宁万寿禅寺”。

天宁寺前院,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在此交会,院内宽敞清幽,碑碣林立。其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准敕不停废记碑》。


建于清代的三佛殿,又开始修建。

天宁寺东侧,又见一座寺庙“太平兴国寺”。 高高台阶上的兴国寺山门,面阔三间,红漆木门,为清代建筑,据说是地藏殿改造的。匾额上为赵朴初亲笔题写的寺名“太平兴国寺”。


建于清代的三佛殿,又开始修建。

天宁寺东侧,又见一座寺庙“太平兴国寺”。 高高台阶上的兴国寺山门,面阔三间,红漆木门,为清代建筑,据说是地藏殿改造的。匾额上为赵朴初亲笔题写的寺名“太平兴国寺”。
大伾山上有洞穴8处,兴国寺内集中了两处:凿于民国初年的观音洞和明代的朝阳洞。朝阳洞位于观音洞的北边,因朝阳而得名,又名紫阳洞。
前一篇:豫约金秋14·浚县大伾山(中)
后一篇:豫约金秋16·浚县浮丘山碧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