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东海边的蚬子
东海边的蚬子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5,265
  • 关注人气:1,2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2022-03-23 06:46:41)
标签:

天宁寺

大佛楼

登大伾山诗

太平兴国寺

朝阳洞

杂谈

分类: 鄂豫齐鲁
浚县大伾山天宁寺,位于大伾山东半山腰。原名大丕山寺,坐西向东,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年—500年)。明代改为坐北面南,更名天宁寺。所以,走进来,发现其建筑群有两个轴线。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南北轴线一进四院,主体建筑有地藏殿、天王殿、罗汉殿、大雄殿、水陆殿;东西轴线一进三院,有山门、藏经阁、大佛楼等。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我们先参观东西轴线,正前方有几通石碑,接着是藏经阁,最后面高出的就是大佛楼。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迎面为藏经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57年),阁上层原存佛教经典6053卷,下层塑“千手千眼”佛一尊,俗称“三皇姑”。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过藏经阁即天宁寺后院。迎面为大佛楼,是东西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始建于北魏,元末毁于兵。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眼前的大佛楼为明正统十年(1445年)建。倚崖筑成,高21米,楼内有依崖凿的“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国家级重点文物弥勒坐像一躯,两脚钜地面以下丈余,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美谈。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据说王阳明最初反对佛学,在拜完大佛以后,受到极大震撼,竟从此改变了对佛教的看法。王阳明对儒学进行了拓展,同时充实了佛学的内容,如在教育方面开始提倡“知行合一”。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大佛像外一侧有六字真经。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玻璃罩内,都是国宝级的摩崖石刻。这王阳明“登大伾山诗”最早的石刻在此。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这一带,大都是明代的石刻。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大佛楼无疑是整座寺院乃至整个浚县的标志,其开凿年代比乐山大佛早400多年,高度比龙门大佛高5米有余。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万历二年告示碑,南京礼部应善男信女的请求,准许印造大藏经书一部6053卷,于万历二年,送到天宁寺收藏,以壮寺色,并因此将大伾山寺改名为“天宁万寿禅寺”。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天宁寺前院,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在此交会,院内宽敞清幽,碑碣林立。其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准敕不停废记碑》。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建于清代的三佛殿,又开始修建。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天宁寺东侧,又见一座寺庙“太平兴国寺”。 高高台阶上的兴国寺山门,面阔三间,红漆木门,为清代建筑,据说是地藏殿改造的。匾额上为赵朴初亲笔题写的寺名“太平兴国寺”。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太平兴国寺其寺名是北宋皇帝赵光义以自己的年号“太平兴国”赐封的,如今它已经超过了一千年。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观音洞、“晴雨表”朝阳洞等。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作为兴国寺主要建筑之一的大雄宝殿内原有一木雕佛龛,佛龛内供奉着明代所塑的释迦牟尼“堆沙像”。堆沙像与木雕佛龛雕工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惜在1965年被毁坏了。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大伾山上有洞穴8处,兴国寺内集中了两处:凿于民国初年的观音洞和明代的朝阳洞。朝阳洞位于观音洞的北边,因朝阳而得名,又名紫阳洞。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朝阳洞是大伾山上最大的凿洞,券形顶,洞内塑有三尊佛像及十八罗汉。据说,天将雨时,洞内四壁便会有水渗出,天将放晴时,洞内又先干,是天然的“晴雨表”。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大伾山还有天齐庙、玉皇庙,我们就没有一一走到。经过塔林。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来到桥上桥,这是近年新建的,正在喷雾,增加仙境的感觉。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来到广场上,果然有仙女在跳舞,我们几位遇仙了,赶紧来欣赏。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豫约金秋15·浚县大伾山(下)

阅读(474) 收藏(1)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