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云冈六美人佛籁洞五华洞法华经平棋藻井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
第六窟主像位于后壁行下层层龛内,其他三壁分层布龛,下层龛下浮雕分栏长卷式画面,再下为供养人行列。


窟中央是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15米,塔柱四周雕有佛像,上层四角又各雕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身上。周壁雕满佛祖、菩萨、罗汉和飞天造像。窟顶刻有三十三天的神像和各种骑乘。在东、南、西壁中下部和塔柱四面,雕刻着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


云冈第7窟、8窟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
第7窟分前后室,主室平面呈横长方形,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糅,如窟顶用莲花与飞天装饰的平棋藻井,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装点佛国仙境;门拱两侧的三头四臂神像,头戴尖顶毡帽,极具中、西亚特征。

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前后室壁面分层分段布置的佛龛,大面积布满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浮雕,其中以降伏火龙较为精美。7窟主室北壁上层龛交脚菩萨,头戴花冠,胸配璎珞与蛇形饰物,上身袒裸,下着羊肠大裙,右手呈说法印端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各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


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前后室壁面分层分段布置的佛龛,大面积布满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浮雕,其中以降伏火龙较为精美。7窟主室北壁上层龛交脚菩萨,头戴花冠,胸配璎珞与蛇形饰物,上身袒裸,下着羊肠大裙,右手呈说法印端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各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


第九-十三窟俗称“五华洞”,因后世敷泥施彩绘而异常绚丽。这组洞营造于北魏孝文时代,窟像汉风转浓,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第九、十窟为一组双窟,前后室结构,汉式殿堂布局。窟门列楹柱,面各三间。柱雕千佛,柱基承以狮、象,蔚为壮观。

从外面,可以看到小窗内的主佛头像

第九窟窟门为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两侧对称布龛,中西合璧,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

如此繁华的雕塑,看的眼花缭乱。云冈石窟第9窟是一座典型的佛殿窟,分为前后室,前室窟顶为长方形,雕平棊藻井。以高浮雕“支条”(可称为“梁’,)将顶部分为东、中、西三个不同的区域,东、西两部分向下延伸至壁面屋形皇上部。东、西两侧顶部雕刻大体对称,均雕有飞天与莲花。


如此繁华的雕塑,看的眼花缭乱。云冈石窟第9窟是一座典型的佛殿窟,分为前后室,前室窟顶为长方形,雕平棊藻井。以高浮雕“支条”(可称为“梁’,)将顶部分为东、中、西三个不同的区域,东、西两部分向下延伸至壁面屋形皇上部。东、西两侧顶部雕刻大体对称,均雕有飞天与莲花。

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造像题材多出自《法华经》。窟顶格状,格内雕团莲及飞天,八夜叉体魄健硕,力举万钧,单手承托横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