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晋北之〇六:阳泉·藏山风景区·上

标签:
赵氏孤儿千古榆抱槐文子祠藏孤洞滴水岩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离开太原开始自驾,第一个目标是位于阳泉盂县的藏山风景区。选择这里先走,过天还得回到太原附近,就因为这个景点,以及后来加上的娘子关等处。
藏山因春秋时期藏匿赵氏孤儿得名。相传春秋时晋国大夫赵朔被晋国公杀害,赵朔死前将遗腹孤儿托付给门客程婴,程婴牺牲了自己的孩子,带着赵朔的孤儿赵武潜入盂山藏匿15年之久,这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赵氏孤儿的故事,历代传扬,而起真伪已经不重要了,何况年代久远。来到藏山,看到的是山清水秀,蓝天白云。
由此故事,后人将盂山改为藏山,藏山因藏孤、救孤、育孤而得名。追根溯源,没有藏山,就没有赵氏孤儿;也不会有三家分晋、战国七雄……进景区,过了育孤园,有龙松、凤松。
接着是龙凤塔,为纪念龙凤二松守护藏山数千年而建。
神马泉,相传程婴带着赵氏孤儿逃到这里的时候,人困马乏,饥渴难耐,他的坐马救主心切,急得用左前蹄就地一刨,两股泉水顺蹄涌出,解决了人马的饥渴之苦,正可谓“神马刨泉解古人”。
千古榆抱槐,这株榆槐合抱的苍天大树,槐树早已干枯,榆树紧紧怀抱槐树,生机勃勃,枝繁叶茂。介绍说这象征着赵氏一族从灭门到平反、从沉沦到显盛的过程。
景区还在大规模的维修中,总圣悬楼看不了了。
据介绍,山门和牌坊都是张淑问捐建的。牌坊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正反两面刻有明代保存下来的墨宝“藏孤胜境”和“古晋雄望”。
育孤松,千百年来守护着这片藏孤育孤的热土。
牌坊前的照壁,有双龙戏珠图。这是明万历36年(1608)在李贞元道人的主持下开始修建,一直到明万历47年(1619)年才得以竣工,总共用了十三块石头雕刻拼成,
牌坊底部的狮子立柱,应该是原物,支撑斜杆,像是现在加固的。
这里有明万历年间任盂县知事的江西万安县人蔡可行题诗:郁郁藏山瑞色敷,程侯曾于此藏孤;应知人力难存赵,故籍山灵以避屠。正气薄天何尔尔,精忠贯日自夫夫;可怜千有余年后,景物依然世态殊。
牌坊后是藏山神庙,两侧为马王殿,东西两侧各塑神马一匹。相传,西侧这匹马是程婴携赵孤逃难时的坐马,
介绍说,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县太爷以上官员入祠祭祀时方可从此通过,老百姓只能从两侧的偏门进入,可见“藏山神祠”的规格很高。
左右两侧为钟鼓楼。钟鼓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钟楼里的钟也是同年所铸。
藏山祠的正殿,文子祠,文子是赵武的谥号,正殿内供奉的是藏山管风管雨的灵感大王,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赵武,正殿的始建年代已经无考,据碑文记载,在金、宋、元、明、清各代都做过重修。正殿的外观为五脊六兽、龙头象柱。
正殿
,光绪皇帝的御书匾“明德崇禋”高悬殿宇,是由时任山西巡抚曾国荃敬献的。两侧还有清雍正辛亥年间翰林院三朝国史官王王每
题写的“精气为霖”,崇祯六年举人郑青彡题写的“大旱作霖”牌匾。
梁柱上的塑龙真不少。据介绍,明代以来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每当祈求下雨时,总要虔诚的用轿子把这尊大王像请到目的地,哪里天旱就被请到哪里显灵下雨,走遍了晋冀大地,恩泽万民。
排列两边的是辅佐赵武的文臣武将,均是金包铜。
正殿内两侧墙壁上的壁画,绘于明弘治十七年,距今五百多年的历史,共四十二幅,整个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详细描绘了赵氏孤儿从出生蒙冤到平反昭雪的整个过程。此壁画颜料都是纯天然的矿物原料所制。
殿后,就是山崖了。有不少的古碑。
保孤祠,也就是程子庙,供奉着程婴之子。在全国的庙宇当中,为小孩建专庙,独藏山一处。
报恩殿、奶奶庙和程子庙,它们建筑于天然形成的岩龛之内,无论刮风下雨,里面的建筑物丝毫没有被损坏。所以它们是藏山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始建于金代,古貌苍然,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瑰宝。右侧的牌匾为“亘古大义”,是清雍正年间,盂县知事阎煊所题。左侧的“忠烈千古”为李德生的题词。
藏山祠规模宏大,由文子祠、寝宫、藏孤洞、梳洗楼、八义祠、报恩祠、启忠祠组成,是一个气势壮观的建筑群体。
报恩殿里面供奉的就是当年为救赵氏孤儿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两位义士,和其它六位义士的牌位。他们也是金包铜塑像。“功懋晋阳”牌匾,它是由大清道光二十九年进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何桂清所题。
“报恩祠”两壁绘制古代祈雨图,反映了在大旱之年从民间到官府祈求天降甘霖,泽润苍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藏孤洞,是天然形成的石灰岩溶洞,这里是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当年程婴和赵武在这里藏身避难十五年,安然脱险,传之后世。
文子祠的一侧。
后山的庙宇,正在维修。
万年崖柏,藏山镇山之宝,介绍说在2013年7月11日农历六月初四寅日寅时3点38分,山体崩裂而降落。
滴水岩,位于藏山祠不远处。
北方的山林少有水,这里的一汪山泉,可真有灵气。
下篇继续。
前一篇:五一节走坊巷·台湾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