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夔门赤甲楼滟滪堆三峡古炮台遗址瞿塘关遗址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奉节的瞿塘峡·白帝城景区,算是一个景区的两个点,都太著名了。本次的三峡行,我们先去了三峡出口的西陵峡,现在是三峡入口处的瞿塘峡,头尾呼应。景区的入口,停车位甚多,可见旺季的时候游人的众多。
高峡出平湖,在白帝城这里更是如此。
曾经的白帝城脚下,三峡入口,是那样的险峻。
来这里,还得怀念一下1959年炸掉的滟滪堆,若将夔门峡口比作出入川江的咽喉,滟滪则是卡在这咽喉之中的一块骨头。它为川江船工所敬畏,也为古今文人所赞叹。
更何况,现在登白帝城,只有几步的高度了,“胜似闲庭信步”。
白帝城下,是高大的诸葛孔明塑像,其后“出师表”碑刻。这里大树特树诸葛亮,应该是张扬他的忠君思想,“
鞠躬尽瘁”的精神。
背面,后出师表。
再就是,三国演义中,当刘备用举国之兵讨吴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击败,退到鱼复,随后陆逊乘胜追击,误入诸葛亮在鱼腹浦布下的八阵图之中,不得不退兵。这里还曾经留下诸葛亮的八阵图。
我们要先去参观瞿塘峡的夔门,这里乘船过去。
半小时一趟,等一会就开了,很快就到了对岸,道旁,有锁江铁柱,本来是立在江中的,唐宋之后一直到清朝,夔门铁锁关成为长江上游历代最大的商税关卡,谓之“夔关”。过往商船,过此关必须缴纳税银。否则,一律不予放行。
回望白帝城,成了一座小岛。
《皇宋中兴圣德颂》摩崖,原在夔门粉壁崖,南宋乾道七年(1171)刻,全文943字,内容为赞美南宋高宗皇帝“禅位”与孝宗的美德,即颂南宋之“中兴”、赞高宗之“圣德”。2002年切割搬迁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这里是复制品。
这下可以近距离再次见到夔门了。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水位的上升,自然把原本的门,矮了一百多米,气势不足了。
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虽然只有8公里,但却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雄伟气势。可惜现在纸币用的少了,要不还得掏出看看人民币上的风光。
走到赤甲楼,看夔门风光。边上有栈道,一直伸向远方。可惜时间安排的紧,要不我就继续往前。大约需要半天时间,可以登山前方最高的三峡之巅,有十公里之遥。
曾经的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不见踪影,成了波澜不惊, 缓缓慢行。
赤甲楼下的炮台,炮口正对着夔门,自然,这也是现在加盖的。
这样的天险,肯定算是军事上的要地,加上两尊大炮,水路上就防住了。俺到此一游。
赤甲楼,这是一处仿古建筑,它屹立在瞿塘峡口,点缀在山腰的绿树丛中,为雄奇峻险的瞿塘峡平添了一处人文景观。赤甲楼因瞿塘峡西口的赤甲山而得名。
在赤甲楼前的平台,原来是三峡古炮台遗址所在地。
回头,这都是新修的步道。
有岔路上行,参观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由私人投资的遗址博物馆,建馆者是三峡文化名人、重庆市文史馆馆员魏靖宇。“瞿塘关”三个字来自罗哲文。
楼道两侧,各有四尊宋代手持兵器的武士石刻。
山坡上,有烽火台的建筑,据介绍,这里有南宋的烽火台遗址,当时可是抗击蒙元大军呀。
博物馆依山而建,但展厅没开。
云根堂集中展示的魏靖宇花费数十载心血收藏的上百件埋藏期约七千年、树龄约二千年的巨大阴沉木,是三峡古生态的实物见证,可惜只看到庭院中最大的这棵。
高处观夔门。
俯瞰白帝城。
回到码头,等待返回的客船。
李白《荆州歌》 说: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说:投荒万死鬓毛斑,
生出瞿塘滟澦关。苏轼《巫山》: 瞿塘迤逦尽,
巫峡峥嵘起。 白居易《杂曲歌辞·竹枝》说: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随便一搜,就有这么多的名人大家,嘿嘿。
后一篇:三峡恩施行(27)奉节·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