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土家族西瓜碑朝阳门六角亭清江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位于恩施六角亭的古施州城楼城墙遗址,始建于宋代,建造的时候这座建筑还是座土城,后来历经元、明、清各朝的扩建和维修,运用了大量的砖石来加固这座建筑。
但由于历史的沧桑,施州城址的东北两城楼、城门已经消失殆尽,不过西、南城楼及城门都保存完整。
施州,1979年版《辞海》注:“卫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治所在今湖北恩施,辖境相当今湖北、五峰以西地。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恩施县。”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卫,置施南府。说明在明代,这里如同贵州的许多土司地,算是国中之国,而卫,算是朝廷防卫设置的点。
我们参观的南门,也就是朝阳门,周边还有武圣宫、连珠塔、巴公墓遗址
六角亭属于恩施老城区,传统地域文化浓厚。
城门洞,成了摩托停车场。
南宋开庆元年,郡守谢昌元为抗击元蒙军队南下进攻,迁施州城至柳州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陷柳州城,迁施州城于原址。柳州城为恩施覃氏土司发祥地,覃氏十三世承袭,现在只有遗址了。
南门也叫朝阳门,上面还有城门楼,暂时没有开放参观。
施州,曾经的汉人和土家人杂居地,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发展,如今看不出太大的区别了。只有这斑驳的城墙,留下那段不断远去的历史痕迹。
仿古土司城中的土家人的先祖廪君庙。历史资料:廪君蛮,古族名。秦汉时居巴郡、南郡(今川东、鄂西地区),故又称巴郡南郡蛮。有巴、樊、曋、相、郑五姓,相传皆出自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巴氏出于赤穴,其余四姓出于黑穴。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号廪君,“俱事鬼神”,廪君死后化为白虎,后世相袭崇拜。


土家族银饰从诞生之初,就具有巫术功能,被认为是驱邪上品,还可以消灾祛病。有文献记载,“土民散处山谷间,男女短衣跣足,以布裹头,服斑斓之衣,喜垂耳圈,两耳累累然;又有项圈手圈”。对于土家族人来讲,银饰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进入阶级社会后,它成为反映土家族内部贫富悬殊的重要标志之一:凡是服装华丽,佩戴金、银饰物较多的就代表家庭比较富裕,社会地位较高;反之则表示家庭贫困,社会地位较低。高档金银器的使用通常仅限于土司、土官和地主家庭,普通百姓则望尘莫及。
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


西瓜碑,高6.5米、宽5.5米、厚7.4米,由自然灰褐色巨形砂岩镌刻而成,位于恩施舞阳坝街道周河村二台坪,背靠柳州城遗址西门山梁。
刻铭框高1.49米、宽1.1米,碑文竖排阴刻10行,每行17字,共169字。西瓜碑是目前全国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整的记载西瓜种植的农事记载碑刻,是我国唯一佐证西瓜传播引种历史的实物资料。
离开城区,我们前往恩施大峡谷。走县道,还没到景区,已经感受到大山深处的险峻。清江东去,高山仰止。
村民的耕地就在有点缓的坡地上。前面是高山,背面也是横岭。他们的住宅已经很现代化了,外观上不亚于城里的居民,甚至更好。
车到山前疑无路,有路就通到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