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杨家湾老屋宜昌总镇罗缙绅欧阳修诸葛亮三斗坪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黄陵庙位于宜昌的三斗坪镇,因为时间的安排,我们在参观了秭归的屈原故里后,沿着三峡库区再次走一点回头路,路过大坝的一侧,来到这里。黄陵庙原名黄牛庙,据《宜昌府志》载:此庙为纪念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而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庙后为黄牛岩。

庙前就是长江,因为此处位于大坝的下游,所以还是原址。

山门建筑在江边台地上,庙门上“老黄陵庙”四个大字,笔力苍劲。山门为清光绪十二年冬季重新修建的,为穿架式砖木结构建筑,外尚有石阶三十三步又十八级,寓意三十三重天和十八层地狱。

进门需要购买门票,管理员说这里不是A级景区,不属于本次的免费范围。首先是禹王殿,殿外立有清代康熙年间重刻的《黄牛庙记》石碑、相传为诸葛亮所撰写,现在用玻璃罩上。


这栋清代古民居依山垒石而建,坐南偏西,呈长方形布局,为三门联排,主体部分呈对称布局,系砖木混合结构。三个大门门框为青石打磨而成,唯正门上镶有飞檐,门柱饰浅浮雕“鹿鹤逢春”图案。

此屋由杨家湾黎大镜建造。他年轻时从日本留学归来,回乡后从事水上运输服务行业,逐渐累积财富,先后三次建房。他的次子黎永志继承了黎家老屋,又将老屋向两边扩建,使现存面积达到1300平方米。


庙前就是长江,因为此处位于大坝的下游,所以还是原址。

山门建筑在江边台地上,庙门上“老黄陵庙”四个大字,笔力苍劲。山门为清光绪十二年冬季重新修建的,为穿架式砖木结构建筑,外尚有石阶三十三步又十八级,寓意三十三重天和十八层地狱。

进门需要购买门票,管理员说这里不是A级景区,不属于本次的免费范围。首先是禹王殿,殿外立有清代康熙年间重刻的《黄牛庙记》石碑、相传为诸葛亮所撰写,现在用玻璃罩上。

该殿是黄陵庙现存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修建在比山门地基高19米的台地上,为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80年代古建专家考察,认定该殿于明万历四十六(1618年)年重建,清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多次重修。
殿前高悬着两块木匾,其中的“砥定江澜”小匾是乾隆14年(1749年)乾隆皇帝的女儿爱新觉罗·琪格所书,下面的“玄功万古”大匾,是明藩惠王朱常润的题书。

唐代宣宗大中元年重建的黄牛祠,到了宋朝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只信禹王开山之功,认为神牛助禹开峡的传说纯属无稽之谈,故将"黄牛庙"改名为"黄陵庙"。


唐代宣宗大中元年重建的黄牛祠,到了宋朝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只信禹王开山之功,认为神牛助禹开峡的传说纯属无稽之谈,故将"黄牛庙"改名为"黄陵庙"。

1985年维修中,经科学测量,确认大殿内三十六根楠本立柱上的水浸痕迹是长江三峡1870年特大洪水水位的历史记录。当年对禹王殿维修油饰过程中,考虑到其在长江水文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别保留了两根立柱未做油漆,作为重要的水文文物标志予以保护。

大殿内的盘龙,从天而降。该殿是见证长江特大洪水的实物资料,在长江水文考古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黄陵庙是座多神庙。禹王殿后,曾有屈原祠、祖师殿,毁于石牌保卫战中的国军。现在重修的,又把神牛的传说抬出来了。

墙壁上,都是大清光绪十二年丙戌岁的纹砖,说明当年工匠的精细。


大殿内的盘龙,从天而降。该殿是见证长江特大洪水的实物资料,在长江水文考古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黄陵庙是座多神庙。禹王殿后,曾有屈原祠、祖师殿,毁于石牌保卫战中的国军。现在重修的,又把神牛的传说抬出来了。

墙壁上,都是大清光绪十二年丙戌岁的纹砖,说明当年工匠的精细。

该建筑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重建黄牛庙的功德而修,毁于1870年洪水。武侯祠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罗缙绅重建,原本倚靠在禹王殿左侧台明处,80年代为了美观,将武侯祠原物迁建到大殿后东北角,另成轴线。


山门两边的镇水神兽,名为“獬豹”,是非常凶猛的动物,它龙头、鹿角、鱼身、狮背、牛脚,面对着涛涛江水。

离开三斗坪,回走秭归,经过不远处的杨家湾老屋,就在这坡下。我们顺路参观。

这里属于三斗坪镇东岳庙村。该老屋又名黎永志老屋,现在是国家级文保单位。

可惜来的时候没有开放,只能看个外观。它始建于清乾隆丁未年(1787年)。道光年间(1820~1850年)扩建。老屋为砖木结构,长方形平面布局。

介绍说,杨家湾老屋空间布置讲究,屋面、封火墙错落有致,大小天井有序设置,装修部分精雕细刻,墨绘纹饰丰富多彩,体现了较高的传统建筑艺术和技艺。


离开三斗坪,回走秭归,经过不远处的杨家湾老屋,就在这坡下。我们顺路参观。

这里属于三斗坪镇东岳庙村。该老屋又名黎永志老屋,现在是国家级文保单位。

可惜来的时候没有开放,只能看个外观。它始建于清乾隆丁未年(1787年)。道光年间(1820~1850年)扩建。老屋为砖木结构,长方形平面布局。

介绍说,杨家湾老屋空间布置讲究,屋面、封火墙错落有致,大小天井有序设置,装修部分精雕细刻,墨绘纹饰丰富多彩,体现了较高的传统建筑艺术和技艺。

纵深两进,横连十一屋,抗战时期这里曾作为三十军江防总指挥部。

这栋清代古民居依山垒石而建,坐南偏西,呈长方形布局,为三门联排,主体部分呈对称布局,系砖木混合结构。三个大门门框为青石打磨而成,唯正门上镶有飞檐,门柱饰浅浮雕“鹿鹤逢春”图案。

此屋由杨家湾黎大镜建造。他年轻时从日本留学归来,回乡后从事水上运输服务行业,逐渐累积财富,先后三次建房。他的次子黎永志继承了黎家老屋,又将老屋向两边扩建,使现存面积达到1300平方米。

由于老屋的现有规模,不是一次性完成,有外墙变成了内墙,新旧建筑彼此搭配。老屋环境幽雅,依山傍水,翠竹茂林环绕四周,色彩宜人。提质改造后,应该是很好的参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