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遵义会议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播州小尖山雁鸣塔杂谈 |
分类: 云贵川藏 |
娄山关位于遵义北面,我们还没到市中心,就先来这里参观。毛主席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这处见证了红军扭转战局的重要关隘,从此以诗词的形式深入人心。娄山关位于汇川区与桐梓县交界处,距离遵义市区有50公里,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
28日清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从桐梓出发前往遵义,中午时分途经娄山关。毛泽东在此诗兴盎然,以红军攻占娄山关的第一视角,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

娄山关历来是联通川黔两地的重要孔道,史籍中记载“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即是对此险要地位最简明的描写。

1985年,为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当地政府在娄山关东北侧石岩上制作了大型摩岩石刻“娄山关”。“娄山关”三个字是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

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位于娄山关口西侧山垭。1966年建造,碑座北侧的汉白玉浮雕,雕刻娄山关战斗中红军将领、战士、游击队员跃马横枪,攻克天险的英雄群像;


娄山关历来是联通川黔两地的重要孔道,史籍中记载“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即是对此险要地位最简明的描写。

1985年,为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当地政府在娄山关东北侧石岩上制作了大型摩岩石刻“娄山关”。“娄山关”三个字是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

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位于娄山关口西侧山垭。1966年建造,碑座北侧的汉白玉浮雕,雕刻娄山关战斗中红军将领、战士、游击队员跃马横枪,攻克天险的英雄群像;

碑体为两根并立的文化石巨柱,顶削为斜尖,状若两把红军刺刀,又象征娄山关群峰刺天,中通一线的险峻形势;碑体二柱,蕴含红军“二渡赤水”、再克娄山、重占遵义的军事行动。横刻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手书“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15个行草大字。

娄山关所在的山谷即是大娄山山脉一处隘口,北起桐梓县城,翻越娄山关后向南延伸,全长达30公里。山谷北连重庆,南接贵阳,是真正的战略要地。


娄山关所在的山谷即是大娄山山脉一处隘口,北起桐梓县城,翻越娄山关后向南延伸,全长达30公里。山谷北连重庆,南接贵阳,是真正的战略要地。

尽管今天的娄山关被普遍地认为是一处红色景点,但在古代史上,其意义同样非凡。公元876年,杨端打败南诏,收复播州失地,成为此后长达724年之久的杨氏播州之开端。

明代平播之战中,娄山关再次成为决定播州命运的关键。1600年,明军攻破了娄山关,播州腹地由此洞开,延续700多年的杨氏土司在此敲响了丧钟。

明代平播之战中,娄山关再次成为决定播州命运的关键。1600年,明军攻破了娄山关,播州腹地由此洞开,延续700多年的杨氏土司在此敲响了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