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2020-07-07 06:23:14)
标签:

藏经阁

释迦殿

净影慧远

掷笔台

唐代彩塑

分类: 京津晋蒙
开山西晋城,就要进入河南焦作了,这最后一站是青莲寺,因为它的位置就在通往焦作的高速路旁的硖石山中。我们来这里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了。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青莲寺分为上寺(新)和下寺(古寺),实际上所谓的新或古都是相对的,因为古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三年(552年),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赐名“青莲寺”。新青莲寺始建于隋唐,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赐名“福严禅院”,也不新吧。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我们的车直接开的上寺,下寺的宝塔就显得很醒目。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来的又不巧,门口通告说寺庙塑像正在维修,大多数殿堂不能入内,得过且过吧,古迹保护第一。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上寺现为三进院落,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进门后先回头参观天王殿。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天王殿后为藏经阁,一般情况下,藏经阁处于寺院中轴线最后,这里却放在前面。据介绍,寺院前面面临悬崖,因山洪等原因,前面的殿宇坍塌被毁,藏经阁便处在最前面。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藏经阁经过清代重修后,为二层楼阁式建筑,但据考证,清代对藏经阁进行重修时,用的是抬升的方法,这样,上层保持了更多以前的结构,下层却是清代重修。檐下的斗拱结构复杂。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后面的砖雕,用心设计。藏经阁始建于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是唐代青莲寺的中心大殿,金大定年间扩建的。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金代时阁内藏经书5000余卷,元代时置木质方匣贮藏,当阁上所藏的经卷在历次兵祸和寺院兴衰中散佚。本世纪30年代,这批藏经的38卷北宋《开宝藏》曾赴京展览过。后丢失二卷,剩36卷被卫立煌在抗战期间驻守晋城时,借去就没了下落,可悲可叹。1986年在高平河西镇新庄村发现原藏于此处的经卷三卷,其中一卷为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所刻,是国内现存九卷中年代最早的。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飞檐四角的泥塑力士像,不注意就忽略了。力士像胡人扮相,骑坐在昂上,歪着头扛着肩,浑身肌肉凸起,面部表情龇牙咧嘴,两眼圆瞪,忍辱负重地扛着长长的出檐。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藏经阁前的天王殿,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其后是释迦殿,这里的中佛殿。建于宋元佑四年(1089年)。大殿坐落砖砌台基上,面阔三间,单檐歇山筒板瓦顶,五脊琉璃装饰,建筑雄伟壮观,出檐深远,举折平缓,是青莲寺主殿。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殿内有宋代塑的释迦佛本尊坐像及文殊、普贤二弟子,可惜不开门。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须弥座上有莲花台,释迦牟尼佛结跏趺端坐其上。佛像头饰螺髻,面相方圆,慈眉祥目,肤色贴金。穿通肩袈裟,左手放于膝面,右臂抬起,手部残缺。佛像西侧有阿难弟子,穿僧袍斜披大块百衲衣,双手合十于胸前,肌肤白皙,面相圆润,神态谦和。其额头上半部泥皮脱落,露出粗泥层。东侧迦叶像缺失。(以下三张来自网络)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佛坛前沿两隅,文殊、普贤菩萨,半跏趺坐于八角须弥座莲台之上,皆外侧一足垂坐。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青莲寺建寺较早,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寺内保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碑文,其中的记载为考证现存建筑及其彩绘泥塑的塑造年代、历次维修情况提供了确凿的依据。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院子中的唐代经幢,都用玻璃罩起来。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青莲寺为北齐时僧人慧远禅师(523~592)所建,俗姓李,祖籍敦煌,后迁居上党高都霍秀村(今泽州县霍秀村)。13岁出家,16岁随湛律师赴邺学法,学成后返回高都,草创硖石寺,即今古青莲寺。周武帝灭北齐入邺废佛,慧远隐居太行山中静修佛法。三年后,武帝崩,恢复佛法,慧远出山住持嵩山少林寺。隋文帝开皇七年(587),被首选为统管天下僧民之事的六名德高望重者之一而入京,在大兴善寺主持法事,注疏佛经。后移居长安净影寺,因此后世又称其为“净影慧远”。慧远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槃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20部100余卷,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大殿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前檐明间的地栿、立颊、上槛均为石作,表面线刻花卉纹饰,刻工精细,四周立柱为方形抹棱石柱。从石柱、门楣石刻题记可知,该殿创建于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高大的银杏树。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院内的子抱母古柏,又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观音阁,又名罗汉楼,位于释迦殿东侧,始建于唐代末年,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改建为观音殿,为主殿释迦殿的东侧配殿。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观音阁(罗汉楼)中的塑像,我们也无法亲眼所见。里面上现存宋代观世音像和十六尊者彩塑。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地藏阁上存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也为宋塑。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上寺东侧有—天然石壁,怪石峥嵘,崖壁刻有“掷笔台”三个大字,相传为当年慧远法师掷笔之地。传说慧远法师至邺学法回高都,就在这里讲经说法,注疏《涅槃经》。历经数年,《涅槃经》终于完成,然后掷笔苍天,于是后人就称此天然石壁为“掷笔台”。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掷笔台”也是青莲寺一景。该天然石壁高不过20米,却神奇地耸立此处,值得一观。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青莲寺上寺全貌。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掷笔台南端有款月亭,中秋之夜,登亭东望,皓月从珏山峰间冉冉升起,名为珏山吐月。亭内壁上还嵌刻有许多历代文人墨客赏月的题诗,亭的梁架结构及石柱上题有崇宁、熙宁等年号。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参观完上寺,前往下寺,需要步行。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可以看到为防止土崩滑坡,青莲寺上寺的坡面做好了石砌保护。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下寺,也就是古寺初建于北齐天宝年间,是在慧远草创后,经北齐、北周、隋、唐修建而成的,为佛教弥勒净土宗寺院。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下寺现在开放的区域只限于东侧的院子。这有明代建造的砖砌藏式佛塔。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由于下寺只能参观这里,佛塔就多拍几张。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下寺最关键的是南殿与正殿。其中正殿内所存唐代彩塑6尊,是全国现存唐代寺观塑像三处70余尊中的一处6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南殿彩塑12尊,佛坛前部五尊为宋塑。可惜都不让参观,感觉十分别扭。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下寺匆匆而过,还得回到上寺,开车离开。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大中午的,在上高速之前,简单吃碗面,就离开山西,回到河南了。丹河靠着珏山,本身就是好风景。

秋之晋豫(一一六):晋城·青莲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