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2020-06-23 06:45:42)
标签:

柳春芳

堂构攸昭

中宪第

行邀天宠

环山居

杂谈

分类: 京津晋蒙
清初的柳家在柳春芳手上捐银授官,在全国各地经营商号、当铺、驿站成百上千,曾夸耀“从京城归吾乡,勿宿异姓店”。柳春芳又因军功议叙,出资复修柳府,共建十三院,占地两万多平米,建筑风格外朴内华,布局巧妙,既适合柳氏家族群体聚居,又显现出不同凡俗的文人品位,具有浓郁的文人情结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院内东、西、南、北四面为两层楼阁式建筑。其中北房为高阶台,宽走廊。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二楼上的房梁。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整体院落“四大八小”,结构严谨,即每院四角又另有一小院,房屋两间。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柳氏民居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坤门乾主,巽门坎主,极符合我国传统的风水堪舆理论。其四面正房两侧有不在同一建筑立面上的两耳房,所有房屋皆是二层建筑。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每一道门楣、窗棂、栏杆、扇、飞檐,每一块裙板、匾额,每一根梁枋,每一级斗拱,无不雕刻着精美的纹饰。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九层斗拱的内侧,具有同样的结构。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后面二进院为柳氏议事的居所“河东世泽”,其门朝西,大门上共设十二道门栓,六道明栓,六道暗栓,地下有地道和各院相连,可见设防之森严。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度娘上说这里明代出过武状元柳大武,清代出过文状元柳琳,我不清楚资料出自何处,如果有,应该更有牌坊才是。从历史上查,显示张益是元朝唯一的山西状元,也是山西最后一名状元。此后,明朝、清朝两个朝代,近600年间,山西一个状元也没有产生。不知道谁给贴的金。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堂构攸昭”,嘉庆六年(1801),白莲教发难,陇右川楚一带军务飞急。柳春芳因捐输军饷立下军功,朝廷嘉授都司官爵,朝廷钦赐宝剑一把,他们特地用这个院子存放。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此院落在丁字街南侧、司马第斜对面,其大门不甚堂皇,但院内却另有乾坤。在进大门入口处原有四方大陷阱,白天铺了密实的木板,行人进出方便,无甚异样;但在晚上,护院人把木板抽去,则成了地洞。空中步铁网,地下挖深洞,贼人进此院即陷入预先设置的“天罗地网”之中。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规整的二层楼四合院,楼兰雕花细腻,四面有石阶通到二楼。特别是二楼房檐四周布了坚固的铁丝网,延伸至天井内一米多。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在柳氏民居所有古院落当中,中宪第古院落是典型的清代建筑,原本是中宪大夫柳春芳的府邸。后来,中宪第成为柳家书房来用的,所以又取名为耕读书香。过楼二楼有木楼台,院内人可从此向外眺望。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左右两尊石狮颇有威严又不失慈祥,其中雄石狮脚踩绣球,寓意一统寰宇,雌石狮抚摸小狮,象征子嗣延绵昌盛繁荣。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门楼后,上悬“锦玉满堂”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中宪第是一座十分规整的四大八小式四合院,院内均有二层阁楼,四面相通。正房为四梁八柱,四门八窗,中间有厅房相连。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门洞里廊嵌有明书法家方元焕所书《封建四伦箴语》碑刻,家训昭然。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行邀天宠”古院落内的牌匾是由当时皇帝赐予柳騄的金匾。单是这一个门头上的木雕,就运用了透雕、浮雕、深雕、浅雕等多种手法。其精湛的雕刻工艺,仅仅只是看一眼便知是匠心所制。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这座门廊木雕,形色各异,雀替斗拱,争奇斗艳,共有30种寓意之多。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民居的西北部,都是高大的楼层。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柳氏民居,座落在西文兴村东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上,走到东部,下台阶准备出村。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柳氏的最后衰落时期,约是从咸丰初年开始到光绪年间,历时约二十多年即走向了衰落的低谷。此后,便由官变民, 由富变穷,其客观原因是连年灾害,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
秋之晋豫(一〇七):沁水·柳氏民居·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