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晋豫(七九):灵石·绵山(三)正果寺·包骨真身

标签:
“之”字形栈道上方院弥陀殿乾坤灵应塔包骨真身像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从云峰寺去正果寺,要上这铁索岭就需要走这“之”字栈道。原先的铁索太危险了,仅供观赏。通天云衢为“之”字形栈道,悬于绝壁,有四百四十余台阶,长达三百余米,近几年才建,方便游客安全去往正果寺。

悬崖峭壁,如今有了登山栈道,走在上面,也是一个景点。

此处的绵山风光,甚好。

我们的两位娘子军,顺势留影。

对于不时登山的我们,这样的高度并不可怕,上到空王灵应台,可见滴翠亭建在悬崖边。

到了上面,道路倒是很平坦。不再费力地往前。

这等于在高了一个层次的漫步。嘿嘿。

山上的路,从空王灵应台到上方院,大约有一公里。崖边的道路,还经过迎岚亭。


上方院的入口处,上书“大岩寺”。正果寺,因位于云峰寺上方,别名上方院。始建于唐天宝年间,为安放当时云峰寺的住持师显之师思本和怀德的真身而建。

崖璧上“五楼寺”的腾龙祥云贴金雕塑,很是夺人眼球。

再一个山门,有“敕建正果寺”的匾。后方,有直上山巅的乾坤灵应塔。这座寺庙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和1799年(清嘉庆四年)两次重修,专门供奉不同时期功德圆满的僧人与道士的包骨真身像。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年)《修正果寺殿碑记》上记载,当时正果寺内已有十二尊包骨真身像。

重刻的元至正七年介休县“正果寺诸神佛灵应碑序”,边上是碑廊。

正果寺于1940年代因战乱被日军烧毁,残损甚巨,此后数十年,此处形同废墟,多尊包骨真身像埋在砖石瓦砾中。2001年开发时经过发掘整理,复原真像。按原样分东西两殿。东殿为高僧殿,凡僧人的包骨真身像八尊;西殿为高道殿,凡道士的包骨真身像四尊。


悬崖峭壁,如今有了登山栈道,走在上面,也是一个景点。

此处的绵山风光,甚好。

我们的两位娘子军,顺势留影。

对于不时登山的我们,这样的高度并不可怕,上到空王灵应台,可见滴翠亭建在悬崖边。

到了上面,道路倒是很平坦。不再费力地往前。

这等于在高了一个层次的漫步。嘿嘿。

山上的路,从空王灵应台到上方院,大约有一公里。崖边的道路,还经过迎岚亭。


上方院的入口处,上书“大岩寺”。正果寺,因位于云峰寺上方,别名上方院。始建于唐天宝年间,为安放当时云峰寺的住持师显之师思本和怀德的真身而建。

崖璧上“五楼寺”的腾龙祥云贴金雕塑,很是夺人眼球。
路旁悬崖下一座不大的院子,垂花式大门看过去不旧,上方院的这一片又有一个名称叫五楼寺。
据说北宋诗人皇甫韶的“和诣岩祈雨”说的就是这里:路尽山尤胜,溪深水愈豪。寺楼今不见,依旧五峰高。
院内依山崖建有弥陀殿、圣母殿、观音殿、三大士殿、送子娘娘殿和五龙殿五座庙宇,除了古风盎然的弥陀殿是上方院中唯一劫后余生的建筑,其余的砖木结构房屋全为近年新建。
观音殿,始建于道光十四年。

圣母殿

弥勒殿,这是上方院仅存的古建,横向三间窑洞,始建于后赵建平三年。当时战乱,死伤无数,石勒称帝后,敕建此殿,让西方三圣引度亡灵西去。殿前一古碑,立于明万历十年,为记载重修弥陀殿的功德碑。


圣母殿

弥勒殿,这是上方院仅存的古建,横向三间窑洞,始建于后赵建平三年。当时战乱,死伤无数,石勒称帝后,敕建此殿,让西方三圣引度亡灵西去。殿前一古碑,立于明万历十年,为记载重修弥陀殿的功德碑。

从圣母殿右侧转到殿后,殿与岩壁间有三步宽的空间,崖壁上有三个不大的洞穴,介绍是上方院高僧的修行之所,而尤使人称奇的是,绝壁下竟然会有一眼泉水,泉虽不大,水却极为清澈而不知深浅,据称当年上方院的僧侣就以此泉为饮水之源。


五龙殿

再一个山门,有“敕建正果寺”的匾。后方,有直上山巅的乾坤灵应塔。这座寺庙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和1799年(清嘉庆四年)两次重修,专门供奉不同时期功德圆满的僧人与道士的包骨真身像。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年)《修正果寺殿碑记》上记载,当时正果寺内已有十二尊包骨真身像。

重刻的元至正七年介休县“正果寺诸神佛灵应碑序”,边上是碑廊。

正果寺于1940年代因战乱被日军烧毁,残损甚巨,此后数十年,此处形同废墟,多尊包骨真身像埋在砖石瓦砾中。2001年开发时经过发掘整理,复原真像。按原样分东西两殿。东殿为高僧殿,凡僧人的包骨真身像八尊;西殿为高道殿,凡道士的包骨真身像四尊。

由于绵山宗教衰落日久,正果寺荒废尤甚,更有日军焚烧,寺庙中文献资料荡然无存。关于正果寺内供奉的包骨真身像的资料,来自云峰寺住持力正的口头记忆。
这是高僧殿。

释圆空 元
洪洞人。生于富家,少年时父母双亡,家道衰落。乞讨至此,为僧人收留为徒,后为方丈。曾编著《抱腹寺清规》四卷。

释圆空
释明哲, 宋
俗姓陈,孝义人。出家后经常济贫扶困,后升任住持。



这是高道殿。


释思本 唐
俗姓张,大同浑源人,开元初赴长安应试不第,入抱腹寺出家,后升住持。现存《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即其检校与督造。
释怀德 唐
唐天宝间入抱腹寺出家,后升住持。

释师显 唐
唐天宝间入抱腹寺出家。幼年失语,被父母遗弃,由僧人收养,后收为弟子。经多年修炼,渐能说话。由此苦练治哑之术。后升任寺中方丈。
释智玄 宋
俗姓王,平遥人。幼年多病,出家后苦修积德,被推选为抱腹寺方丈。

这是高道殿。

玄虚道人 宋
俗姓秦,宋乾德年间入绵山大罗宫修道,曾为住持。
松竹道人 宋
俗姓孟,河南灵宝人,因水灾流浪在外,为绵山道士收为徒,精通道籍,善于俗讲,曾为介公祠第六十代住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绵山开发中,对山中神佛造像分做两类保护。一类是对寺庙建筑犹存者,则采用整修加固,基本保持原始形态和体量。寺庙中的造像仍置原来位置,不做移动;其中造像破坏严重者,则邀请专业泥塑艺人进行修补。这些造像现今仍具有宗教供奉的意义。十五尊包骨真身像也一律在原位修复。

乾坤塔底部,有点像广胜寺塔。



据《介休名胜考》记载,绵山灵应塔是唐太宗敕建,为七层四角式砖塔。宋代文彦博重修,按照当时规则,此塔外形由四角方塔变为八角楼阁式宝塔,塔层由七层变为明七暗九层,每层都增加了挑角飞檐,周围有腰檐、走栏、栏杆等附属构件。整个建筑高大雄伟,而又不失轻巧灵动之感。元明清一直沿袭此制。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绵山开发中,对山中神佛造像分做两类保护。一类是对寺庙建筑犹存者,则采用整修加固,基本保持原始形态和体量。寺庙中的造像仍置原来位置,不做移动;其中造像破坏严重者,则邀请专业泥塑艺人进行修补。这些造像现今仍具有宗教供奉的意义。十五尊包骨真身像也一律在原位修复。

乾坤塔底部,有点像广胜寺塔。



据《介休名胜考》记载,绵山灵应塔是唐太宗敕建,为七层四角式砖塔。宋代文彦博重修,按照当时规则,此塔外形由四角方塔变为八角楼阁式宝塔,塔层由七层变为明七暗九层,每层都增加了挑角飞檐,周围有腰檐、走栏、栏杆等附属构件。整个建筑高大雄伟,而又不失轻巧灵动之感。元明清一直沿袭此制。

此塔年代久远,屡毁屡修。抗战期间,侵华日军炮轰毁坏。2003年在原址上重建,加上乾坤塔的名称,仍然保持了宋代基本建设风格。此塔为砖砌明七暗九楼阁式八角佛塔,总高69米,为我国高山寺院之最,为绵山标志性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