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2020-04-30 06:46:07)
标签:

旅游

介子推

抱腹栖云

抱腹岩挂铃

介山

杂谈

分类: 京津晋蒙
来灵石,除了王家大院,更重要的是要上绵山,这是山西之行重要的一站。上午就静升古镇的客栈早餐后,退房就驱车来到山门前的另一家预订酒店,简单收拾一下八点半就步行来到游客中心大门前。宝相天马塑像金光闪闪,它龙头马身,背生双翼,蹄踏流苏祥云,据说它是玉清元始天尊的坐骑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因为忙着先上山,打算一天的时间走绵山的几个主要景点。门票,景交车搞定,坐满一车人就启动。九点我们就来到大罗宫景区站。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绵山,因为介子推而改名介山,寒食节起源于他,介休也因他而得名。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绵山海拔2500多米,相对高度1700多米,这里看,就是在云天上。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此时,还有一丝丝的云雾在升腾,如果住在山里,晨雾就将是另一番美景了。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三清上,曰大罗”,“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在道教中,将天地以三十六重天区分开来,而在最高第三十六重天大罗天中,没有任何生灵,就是在道教中至高无上的三清,也居于大罗天之下。大罗宫的命名,就在于此。景区有电梯方便腿脚不方便的来客。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大罗宫依山而建,层楼迭阁,青墙金瓦。历史上,大罗宫唐代有之,历代屡废屡建。现有建筑建于九十年代。看到这么新,感觉就差了点。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如同天上的宫殿,一步步上行。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大罗宫自下而上,依次为财神殿、救苦殿、三官殿、下元辰殿、元辰殿、斗姆殿、药王殿、五老君殿、灵霄殿群、三清殿群、大罗宫。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三清殿群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大罗宫高悬于狮子山崖壁之上,高110米,有13层。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大罗宫前的仙鹤铜雕,进去了,发现许多都是新的,也就不去一一探究了,更没有登上最顶层。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倒是底层有些塑像,是在绵山景区开发过程中,从各寺庙抢救、收集的。塑像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应分属不同的寺庙,展示没有注明来历。时间关系,没有一一记录。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更多关注宫前的山形,道观与自然的和谐。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感觉有天上人间的味道。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凌霄殿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大罗宫远景图。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顺势下崖,等下班车前往下一个景点云峰寺,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路过天桥景区,停停又行行。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山谷再次起风云。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来到云峰寺,这是绵山的重点,也是这里唯一的国保单位。景交车停在寺前的坡下,周边还有服务设施。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绵山山谷,感觉底下有小路通往里外。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作为成熟景区,这里的道路修的比较合理。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为了少走弯弯曲曲,这样的坡度就得直上。120个台阶,嘿嘿。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中间不得不歇一歇。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迎面是“抱腹栖云”牌楼, 匾额上书“抱腹栖云”的篆字。据介绍抱腹岩多云,经常会被云雾笼罩,“抱腹栖云”说的就是这种景象。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在抱腹岩下而得名。据寺下《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载,该寺由高僧边迪公测量筹划,魏明帝诏建,距今已有1700余年,殿宇依山势而筑。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阶梯上来,气喘吁吁,和遇见的和尚打个招呼,就看到山门了。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寺内,有介公祠,合理,绵山也就是介山嘛。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威武的金刚守卫。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瞧瞧悬崖上,那就是绵山一绝“抱腹岩挂铃”,每年的绵山庙会,当地许愿还愿的百姓系绳将铜铃挂于悬崖壁上。雇人从岩顶将挂铃者用绳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动的力量将人悠进洞内,用铁钩钩住顶壁打楔系铃。挂铃后燃放鞭炮,鼓乐齐鸣,整个场面既吉祥热烈又惊险刺激。抱腹岩祈福迎祥还愿挂铃之俗世代相传,成为神州奇绝。
秋之晋豫(七七):灵石·绵山(一)大罗宫·云峰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