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晋豫(五七):临汾·东羊后土庙

标签:
文化土门镇古戏台后土圣母殿仪门与钟楼杂谈 |
分类: 京津晋蒙 |
东羊后土庙就因为题图这角度的照片把我吸引来的。我们从姑射山风景区到这里有29公里的路程,在中秋节的中午时分到达。
这里属于土门镇东羊村,刚来的时候村子见不到人,看到庙前有国保碑,但大门紧锁,大过节的也只能先下车走走看。

我发现边门虚掩,探个头,没见到人影,先回头招呼同伴们加快脚步先入内参观。据庙内李自成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秋刻立立《后土神宫碣记》载,原名东岳庙,元至正初、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

首先是古戏台,顶部为十字歇山式,红墙褐瓦,这个元代戏台是全国仅存七座早期戏台中最为精巧的一座,工艺精湛。

戏台坐南朝北,平面正方形,正面敞廊,三面封闭,台前竖有二根园形抹角石柱,下有覆莲柱础,柱上浮雕莲花和牡丹花生童子的图案,结构别致精巧。

内檐梁架斗栱三层,叠成八卦形藻井,后台正面一幅元代壁画——《钟馗捉鬼图》,栩栩如生。更为叫绝的是整个舞台,没有一根大梁,而是用斗拱和井口枋层层相叠,形成的“八卦攒顶”,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绝。

如此阔绰的建筑坐落在近两米高的台基上,敞朗、亮堂,真是最佳演艺场所,先人的智慧一下子便从历史深处豁然显现。


仪门前有两株前伸的树,左右有石狮子,两旁是钟鼓楼。砖木式混合结构,楼顶为单檐悬山顶亭式建筑。

仪门为重檐叠楼式牌坊,庑殿式屋顶,下层檐下施蝼蜂窼斗栱,样式独特。

前面的空地,是东岳庙的基础。

后面就是后土庙了。


我发现边门虚掩,探个头,没见到人影,先回头招呼同伴们加快脚步先入内参观。据庙内李自成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秋刻立立《后土神宫碣记》载,原名东岳庙,元至正初、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

首先是古戏台,顶部为十字歇山式,红墙褐瓦,这个元代戏台是全国仅存七座早期戏台中最为精巧的一座,工艺精湛。

戏台坐南朝北,平面正方形,正面敞廊,三面封闭,台前竖有二根园形抹角石柱,下有覆莲柱础,柱上浮雕莲花和牡丹花生童子的图案,结构别致精巧。

内檐梁架斗栱三层,叠成八卦形藻井,后台正面一幅元代壁画——《钟馗捉鬼图》,栩栩如生。更为叫绝的是整个舞台,没有一根大梁,而是用斗拱和井口枋层层相叠,形成的“八卦攒顶”,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绝。

如此阔绰的建筑坐落在近两米高的台基上,敞朗、亮堂,真是最佳演艺场所,先人的智慧一下子便从历史深处豁然显现。

据介绍,历史上这里是东羊东岳庙,香火很旺,庙宇内整日烟雾缭绕。土改时期,东岳庙内成了村里的小学校,1970年代,因改建教室便把东西厢房拆掉了,后因东岳庙正殿成为危房,村里索性把正殿也给拆毁了,整个庙宇唯一留下来的就只有后土庙了。

仪门前有两株前伸的树,左右有石狮子,两旁是钟鼓楼。砖木式混合结构,楼顶为单檐悬山顶亭式建筑。


仪门与钟楼始建年代不详,虽经1986年重修,但仍古朴典雅,不失明代风格。二者彼此相连,组合巧妙有序,错落有致,不啻为一组精美的建筑艺术小品。相传旧时后土庙唱戏,地方乡绅的太太小姐聚坐钟鼓楼上,摇扇品茶,静观戏剧。




前面的空地,是东岳庙的基础。

后面就是后土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