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2020-02-11 06:28:00)
标签:

元代张养浩

黄河风景区

潼关故城遗址

连三门

棂星门

杂谈

分类: 陕甘宁疆
到西岳庙是这之前两天临时动议,因为到了潼关就很近了,何况,上过华山而没去过西岳庙总是有缺憾。从芮城到华阴也并不太远,经过潼关的时候,索性拐进这里的黄河风景区停一下。这里立着元代张养浩塑像,因为他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入选了小学课本: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这里位于潼关县北,靠着黄河,当地于2000年开发成了一个成为集吃、住、游、购、娱及会议功能为一体的景区,我们只是略作停留。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靠着国道,有潼关故城遗址。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该城筑于潼水入黄处。“东连鼎湖,西接太华,秦岭障其南,洪流绕其北,所谓神明之奥区,帝宅之户牖”。仅史书记载,东汉末年以来涉及潼关的战事就有30多起。抗战时期,日寇侵占山西,屯兵对岸,妄想渡过黄河,日夜窥测,炮火轰击,以求一逞,然却未能逾越雷池一步。八年间,在日寇炮火轰击下城内玉石俱毁。解放后划入三门峡水库又拆除搬迁,,如今面目全非,仅有城基还明显可辩。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现在当地有新建潼关古城旅游区,那又是一处仿古收费景区,没劲。只有这残垣断壁才是原先的故城。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黄河,中华母亲河,奔腾南下穿秦晋峡谷,在潼关古城外,兼容了西来东去渭、洛河水,三河交汇后在此忽急折东流,奔向大海。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作为景区,这里有游船可以畅游黄河。前方的铁路桥,挡住了我们刚刚从山西过来的风陵渡大桥。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潼关渡口,剩下的只是旅游功能。而山坡上的城楼,那是新建的“古城”景区,从高速路上可以看得更清楚。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两位妹子在此留影。潼关的黄河边,谁都是第一次在此驻足。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走近些,这些风陵渡大桥,也可以看得出啦。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俺也不甘落后,留下岁月的痕迹。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潼关到华阴的路,刚开始是窄窄的一条,快到市区了,一下宽大了。来到西岳庙,已经快4点半了,这时候的天空,还是很明亮。赶紧开始拍照。影壁和前门之间,有石栏杆围起,有点气派。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去过五岳,好像都有专属的祭祀庙宇。八十年代去过东岳庙,九十年代走了中岳庙,2010年去了南岳庙,到过浑源悬空寺,因为大雪而没上北岳,因而北岳庙也没走到。而这回来西岳庙,并没计划上华山,因为山早已上去过了。这外围的石头建筑不知道其用途,或许是下马石?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眼前的西岳华山,巍峨耸起,直插云天。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西岳庙,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要地。西岳庙供奉西岳华山兵神金天王,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西岳庙是明清建筑风格的宫殿御苑式古建筑群落,其轴线与华山主峰形成一线,布局为坐北向南长方形的重城式大庙,朝向华山主峰,主要建筑沿着南北轴线左右对称。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西岳庙始建于西汉,是汉武帝为祭祖华山神而建,当时称"集灵宫"。这是当今陕西现存最大的明清风格宫殿御苑式古建筑群,同时也是五岳庙中最大的庙宇,有"五岳第一庙"之称。西岳庙的第一道大门灏灵门。灏有"浩大深远"之意,西岳庙的正殿为灏灵殿,这是说西岳神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按照道家的说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灏灵门也叫连三门。门洞券砖上方有石额一方,上书"敕修西岳庙"五个大字。灏灵门东西两侧有掖门,直对午门的东西掖门,可入庙内。里面是瓮城,这本是大城门外的月城。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午门是西岳庙的第二道大门,由五个大门洞组成。在石砌砖券的午门之上建有面宽七间,进深三间的“五凤楼”,为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两端有陪楼,其间穿廊相通。陪楼两侧有用条石筑成的马道,用以登城。五凤楼是西岳庙主城的南大门,其两侧有城角楼与之相对,使整个南城墙上布满楼阁宫阙。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棂星门是西岳庙的第三道大门,是一座七开间过街牌楼式的大门楼建筑,其中三间为高大的门楼,而突出中间门楼最高,每间又隔一砖砌硬山夹壁屋作耳房,共四间。整体外观如同一座雄伟壮丽的七楼八柱型牌楼。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唐玄宗御制华山铭残字碑,俗称"五岳石",位于棂星门西南,碑座由两块巨石构成,中间用生铁铸成的线板相连。碑座四周为身高1、6米的金甲力士浮雕。玄宗亲自撰写碑文。此碑毁于唐末黄巢造反。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棂星门是一组非常完整的明清建筑,棂星门的整体建筑,规模宏大,色彩绚丽。特别是斗拱。体现了历代皇帝对西岳神的尊重程度。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棂星门,取灵星之意。灵星原为管天田的神,祭祀它以祈五谷丰登。西岳庙里此门形如窗棂,就改灵为棂。和文庙的含义有所不同。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斗拱之繁杂,令我咋舌。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拱头昂首上雕刻的九条龙头,显示出庙宇的等级之高。因此,棂星门有西岳庙“九龙口”之称。棂星门的门钉比起九行九列的"九九八十一"来恰好少两行,低一个等级。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回望三连门。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棂星门下的神兽。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边门下的麒麟。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边门的斗拱,相对简化了一些。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继续往前,千百年的龙柏,尽显帝王般的神气。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有年纪的龙柏,都弯了腰。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秃了头的龙柏和缝合头部的赑屃,形成一组趣图。

秋之晋豫(二八):从潼关到华阴西岳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