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之夏(二二):临沂王羲之故居·洗砚池·下

标签:
洗砚池八王之乱乌衣巷琅琊书院王右军祠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来到西面,这里就是洗砚池。走到这里,发现公园的南门开在这边,洗砚池正对大门。传说,王羲之幼年时刻苦练字后即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曰“洗砚池”。

查一下王羲之年谱,看看他在临沂的日子。晋惠帝司马衷太安二年癸亥(公元303年),王羲之1岁。农历七月十一日,在琅琊国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北孝友村)诞生。父王旷,时年28岁;母卫氏。其时羲之已有一兄长,名籍之。

建武元年·永兴元年甲子(公元304年);王羲之2岁。琅琊王司马睿为避战祸,从邺城逃到洛邑,迎其母夏侯太妃返居封地琅琊国。羲之祖母夏侯氏,与司马睿之母夏侯太妃系胞姐妹。

永兴二年乙丑(公元305年),王羲之3岁。
父王旷时任丹阳太守。丹阳郡治设在秣陵(今江苏南京,后改名为建邺、建康),与扬州刺史刘机治于同城。右将军陈敏作乱,王旷与刘机皆弃城而走。

光熙元年丙寅(公元306年),王羲之4岁。
叔父王翼(本作王虞),拜尚书郎,出任濮阳太守。农历十一月,惠帝崩,48岁。司马炽即位,是为怀帝。

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元年丁卯(公元307年),王羲之5岁。
农历三月,父王旷参与讨平陈敏之乱。堂伯父王导、王敦密室议事。时逢“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岌岌可危。父王旷闯入提出“南渡”之策。不久,琅琊王司马睿采纳王旷谋,决定南迁江左。
农历七月,掌握朝廷大权的太傅、东海王司马越批准司马睿的请求,以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邺(今江苏南京)。从睿南渡者百族。琅琊王氏举族南迁。农历九月,司马睿大部抵达建邺。王旷助睿选用军府幕僚。王旷一家落户建邺乌衣巷。

永嘉二年戊辰(公元308年),王羲之6岁。
父王旷33岁,出任淮南内史,以屏障江左。叔父王翼所守濮阳沦陷。王翼奉母携弟弃郡渡江,投依司马睿。睿大悦,任王翼为安东司马。小叔父王彬依扬州刺史刘机,为建武长史。
王翼教羲之书法。王旷以笔法秘籍授羲之。

园林的西侧是百米长的书法碑廊,均为当代书法名家的手迹。

所以,王羲之5岁,就到了建邺。这里的塑像显然不符事实。

而且,真正开始学书法也是在建邺,作为他的老家,儿童时期,大约还在玩耍。

曲桥。


这二碑不是原物,现代按照民国的照片重刻。

这里,有原来寺庙的遗构。


明嘉靖重修东岳行宫之碑,清光绪创建节孝贞烈祠记。

乾隆御制碑

赵朴初题写的晒书台。其后是琅琊书院。



所以,王羲之5岁,就到了建邺。这里的塑像显然不符事实。

而且,真正开始学书法也是在建邺,作为他的老家,儿童时期,大约还在玩耍。

曲桥。


这二碑不是原物,现代按照民国的照片重刻。

这里,有原来寺庙的遗构。


明嘉靖重修东岳行宫之碑,清光绪创建节孝贞烈祠记。

乾隆御制碑

赵朴初题写的晒书台。其后是琅琊书院。



转了一圈,来到王右军祠。始建年代无考,明嘉靖时知府何格重修。并增刻了王羲之《兰亭序》、《十七贴》、《王羲之小楷四种》等名帖。万历时知府钱达道又重修并翻刻了右军书法《琅琊帖》置于祠内。

原祠毁于日军战火,今在原址重建。内祀王羲之、王献之、智永和尚三位书法家。智永,本名王法极,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智永善书,书有家法。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他传“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

周边,有王羲之生平介绍。

王羲之能成为书圣,应该从其家族说起。琅琊王氏是西晋高门士族,从王羲之的曾祖父起,四代在朝中做大官。他父亲王旷是司马睿的姨表兄弟,曾做过淮南太守,也曾带兵在黄河北岸和匈奴贵族打过仗。王旷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在“八王之乱”之前,他就预见到大乱不可避免,便和堂兄王导,弟王廙等一起向琅琊王建议,让司马睿把镇守中心从琅琊移到江南,以便发展。

琅琊王原来只是个小诸侯,在王导兄弟的支持与辅佐下,才在江南站稳脚跟并登上皇帝宝座,所以他特别看重王家。除了大量赐给他们财物之外,还让王导做丞相,独揽大权:让王敦做大将军,掌握全国的军权。司马睿登基做皇帝时,还要拉王导和他一起坐在御床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老百姓纷纷传说“王与马,共天下”。


王羲之七岁那年,开始向叔父王廙学写字。王廙是个多才多艺的人,能书善画,篆、隶都很捕长,尤其是学习钟繇的楷体,被称为过江后第一个人。王羲之后来师从书法家卫夫人,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成语“入木三分”就是说他的书法。

还有一个成语“东床快婿”,也是说的王羲之。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还有一个成语“东床快婿”,也是说的王羲之。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王羲之后人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