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之夏(二三):泗水·泉林泉群·卞桥

标签:
旅游泉林行宫康熙泉林记碑子在川上处紫金湖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离开临沂,不再往西南方向去枣庄,而是往西北,先去泗水这个和印尼爪哇岛第二大城市同名的地方,目的是参观泉林泉群。从临沂到这里不近,上午10点多才到了门口。

停车进门,进入泉林泉群景区,它位于泗水县城东25公里陪尾山下,泗河发源处泉林村。因名泉荟萃,泉多如林,故称泉林。牌楼后面是红石泉,此泉会从水底喷出红砂而得名。

这里不见其他游人。泉群地处泰沂低山丘陵边缘,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是洙泗流域冲积平原。山麓盆地相接处,众泉会聚,形成泉群奇观。清光绪《泗水县志》载,泉群有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


这是山东省现存最古老的桥梁。始由春秋时期鲁国宣公(公元前690年左右)的大夫卞庄子所建,最初为8块石条的简易桥。相传楚汉相争时,韩信避难于桥下,为报恩,改建为三孔石拱桥。唐初李世民东争归经此桥,听人介绍人文典故之后,为扬皇威,令魏迟恭(字敬德)重修此桥,至今桥下拱顶上仍镌刻有“敬德监造”字样。金大定21年(公元1183年)进行了改建,明代又进行了修补。


停车进门,进入泉林泉群景区,它位于泗水县城东25公里陪尾山下,泗河发源处泉林村。因名泉荟萃,泉多如林,故称泉林。牌楼后面是红石泉,此泉会从水底喷出红砂而得名。

这里不见其他游人。泉群地处泰沂低山丘陵边缘,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是洙泗流域冲积平原。山麓盆地相接处,众泉会聚,形成泉群奇观。清光绪《泗水县志》载,泉群有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

行不远,有一条溪流,谓之御带水,从东向西潺潺流过。水上有3座桥,中间是御桥,左边是文桥,右边是武桥。因为清代康熙和乾隆在这里有泉林行宫,康熙来过一次,而乾隆更是达到九次。

泉林行宫曾经有八景,全部毁于清末战火。一直往前,可以看到御碑。清高晋等编纂的《南巡盛典》中有一段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临幸于此。御制记文,勒之碑石,前盐臣于御碑亭后恭建行殿。我皇上流览其间,赐以嘉名,曰近圣居,曰在川处,曰镜澜榭,曰横云馆,曰九曲彴,曰柳烟坡,曰古荫堂,曰红雨亭,号为八景”。

泉水形成了河道。这一带有黑虎泉和石宝泉,发现不少名称和济南的一样,还有珍珠、黑虎、雪花等。

康熙泉林记碑,系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游泉林所建。碑正面用汉、满两种文字对照书写康熙御制《泉林记》。背面是乾隆皇帝用行草书写的两首诗。

珍珠泉边的古树。那里还有一个“子在川上处”,据说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泉林,站在陪尾山下的泉头上,面对昼夜川流不息的泉水,慨然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为纪念孔子来此观泉,后人立碑“子在川上处”以为纪念。


这株古树,有1100多年了。

再往后,原来的行宫遗址也看不出什么,泉水倒是哗哗地响,原来这里也有趵突泉。


陪尾山东面,是紫金湖,这里还有石舫留存,估计这是行宫唯一的可见石头遗址了。

紫金湖畔,还有不少泉眼,有淘米泉、双睛泉、白石泉等。

泉林全群,AAA景区,好像只有怀古了。西面还有昭明湖,就不去了。

这里位于乡镇,距离城市有距离,可以观赏的东西少了点,还需要购票。


泉林行宫曾经有八景,全部毁于清末战火。一直往前,可以看到御碑。清高晋等编纂的《南巡盛典》中有一段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圣祖仁皇帝临幸于此。御制记文,勒之碑石,前盐臣于御碑亭后恭建行殿。我皇上流览其间,赐以嘉名,曰近圣居,曰在川处,曰镜澜榭,曰横云馆,曰九曲彴,曰柳烟坡,曰古荫堂,曰红雨亭,号为八景”。

泉水形成了河道。这一带有黑虎泉和石宝泉,发现不少名称和济南的一样,还有珍珠、黑虎、雪花等。

康熙泉林记碑,系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游泉林所建。碑正面用汉、满两种文字对照书写康熙御制《泉林记》。背面是乾隆皇帝用行草书写的两首诗。

珍珠泉边的古树。那里还有一个“子在川上处”,据说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泉林,站在陪尾山下的泉头上,面对昼夜川流不息的泉水,慨然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为纪念孔子来此观泉,后人立碑“子在川上处”以为纪念。


这株古树,有1100多年了。

再往后,原来的行宫遗址也看不出什么,泉水倒是哗哗地响,原来这里也有趵突泉。


陪尾山东面,是紫金湖,这里还有石舫留存,估计这是行宫唯一的可见石头遗址了。

紫金湖畔,还有不少泉眼,有淘米泉、双睛泉、白石泉等。

泉林全群,AAA景区,好像只有怀古了。西面还有昭明湖,就不去了。

这里位于乡镇,距离城市有距离,可以观赏的东西少了点,还需要购票。

离开泉林泉群,寻找附近的一个国保——卞桥,说话间还走过了头,又绕回来,在一片乡野中,思泉师他们先到了桥边。
卞桥是国六,跨泗河之上,因为泉林一带古为卞国,故名“卞桥”。泉林之泉水经卞桥这里的河道入泗河。

这是山东省现存最古老的桥梁。始由春秋时期鲁国宣公(公元前690年左右)的大夫卞庄子所建,最初为8块石条的简易桥。相传楚汉相争时,韩信避难于桥下,为报恩,改建为三孔石拱桥。唐初李世民东争归经此桥,听人介绍人文典故之后,为扬皇威,令魏迟恭(字敬德)重修此桥,至今桥下拱顶上仍镌刻有“敬德监造”字样。金大定21年(公元1183年)进行了改建,明代又进行了修补。

卞桥历史悠久,即使从重修算起,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也早于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的北京卢沟桥。拱顶上镶有透雕龙首向南北探出桥外,深目高鼻,旋毛飘然耳后,作张口状,口内或含宝珠,或含游鱼,形态多变,神采各异;


桥面两边各有14根望柱和13块栏板,柱顶均为细雕云头,栏板和14根望柱。望柱为长方条石柱,顶部刻方莲图案;
栏板四周饰平面线刻云水花纹,中间刻有人物、花卉、珍禽、异兽、云水、山石、建筑等浮雕,内容丰富多彩技法精湛高超,其中“太公钓鱼”、“卞庄刺虎”、“周处除三害”、“松下问童子”等浮雕形象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石雕之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