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2019-12-19 17:46:35)
标签:

十佛殿

郦道元《水经注》

郭巨

汉画

国保

杂谈

分类: 鄂豫齐鲁
当日最后的行程就是位于长清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来到这里已经下午三点半了。想不到中午的晴日当空已经变成乌云密布了。看到路边的木头门坊,停车在个空地上,正要上山,一位当地村民喊我,说边上有路可以到祠堂前,谢过他,开车上。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孝堂山原名巫山,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西境的要塞地区。高不足百米,因山上建有孝子郭氏的祠堂而得名孝堂山。至晚从明代开始,巫山之名渐为人所忘,“孝堂山”却日益响亮,成为人人皆知地名。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郭氏墓石祠自汉代以来就是名胜古迹。郦道元《水经注》对郭氏墓石祠已有记载,称之为“孝子堂”。北齐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该墓是郭巨之墓。郭氏,相传为二十四孝中的东汉人郭巨。但郭巨为河内隆虑人(今河南林州),一说为温人,没有记载其来过济南郡。祠堂内的画像多为王者出游及战争等场面,也与郭巨身份不符,有人认为实际上是汉代济北王墓或是二千石等高官之墓。因墓主人身份无从考证,因此定名为郭氏墓石祠。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进门,天空更加昏暗。这里不要门票,但要看里面的汉代石祠,管理员要收几元的开门费,合适。“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之匾额由古建筑学家罗哲文题写。这里可是国一文保,可见待遇不低呀。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院内,钢化玻璃下,是汉代的墓室。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乌云下的郭堂山。郭氏墓石祠原是室外的露天建筑。由于其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1953年,当地文物部门在石祠外修建了覆室和围墻,派人看护。2000年,考古工作者清理了祠堂正前方及两侧的汉墓,并将清理是发现的历代碑碣集中存放于墓园内。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管理员开门了,让我参观,还在边上给我讲解,好人呐。刻于石祠西墙外面北齐武平元年(570年)的《陇东王感孝颂,齐州刺史陇东郡王胡长仁撰,称其为孝子郭巨的墓祠。篆书题额,正文为隶书。文中提到郭巨养母的故事,后人据此认为这是郭巨之墓祠。根据石祠的形制、画像、榜题及后人题记,其建造年代当在东汉章帝、和帝时期(公元76—105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墙上有石祠的拓片。祠堂内外有壁画,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石上刻有36组画像,主要内容是与此主经历和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饮宴、狩猎百戏等画面,以及“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泗水捞鼎”等历史故事和伏羲、女娲、风伯、雷公等神话人物形象。雕刻手法以阴线刻为主,少数兼用凹面刻,线条洗练,刻工精细,堪称精品。

西壁画像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放大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北壁画像,北壁楼阁下部的车骑出行图,主车旁有“二千石”榜题,表明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
隔梁石两面刻有升鼎、桥上坠车故事,底面刻有日月星辰。在石祠画像的主要人物之旁,有“大王车”、“令”、“相”、“成王”、“胡王”、“孔子”、“二千石” 7条榜题。石祠画像的雕刻技法,是在磨光石面上以线刻为主,少部分图像兼用凹面刻,线条刚劲、洗练,形象简朴生动。构图虽无明显界格,却上下层次分明,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精品。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放大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东壁画像                                                                石梁西壁画像
横贯三壁上部的“大王车出行图”是汉画像中场面最为宏伟、车马人物最多的一幅,表明祠主曾参加过诸侯王驾的卤簿活动。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郭氏祠为石结构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坐北朝南,面阔4.14米,进深2.5米,高2.64米,整个建筑占地面积不足10平方米,全部用大青石砌筑而成。石祠正面立着三根八棱石柱,将石室分为两间,在中间的八棱石柱和北墙之间,有一个大型三角石梁支撑屋顶。石祠顶部两面均铺整一块的大型石板(背面一块据说曾被地震震掉一小部分),上面雕刻着仿木结构的房顶瓦垄、勾头、椽头、连檐等图案。八棱石柱、连檐上则雕刻着圆钱纹、半弧纹、菱形纹等独具汉代特色的纹饰。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正门还用玻璃拦着锁上,这样的天气,更是看不清内部。石祠屋面雕刻着脊背、瓦垄、勾头、椽头、连檐,屋顶瓦垄为筒、板瓦两用,板瓦仰铺,可惜正脊丢失了。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在祠堂内外壁面上,还有后人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书题记,也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其中最早的题记是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和桓帝永康元年(167)两则。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石祠的台阶和原地面。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石祠的屋檐,可以看清汉代的房屋结构。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现存最早记载郭氏祠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今巫山(即孝堂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自从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把它录入《金石录》中以来,其后又多次被著录,但有关建筑的确切年代却依旧是个谜,至今仍众说纷纭。甚至就连郭氏祠及其后面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郭氏墓石祠是仿照汉代民居建筑的形象并缩小比例而建,用青石砌成。祠堂坐北朝南,比嘉祥县武氏祠略大。这两处我这回都走到了,真是开心。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这时候,外面已经是瓢泼大雨了,在屋外等候的管理员关门,我自己在雨中再随意溜达。一排的历代碑刻,雨中也无法一一欣赏。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这些,可能是汉墓中出土的。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太大的雨,只好在围墙的廊下躲一阵,这里一座座佛像,倒是有时间欣赏。查资料得知,这些佛像原位于孝里镇下巴办事处高庄村的“十佛殿”内。文革中佛殿被拆,佛像被埋入地下,而在殿址原处盖起了大队部。2015年被文物部门挖出后安置在孝堂山院西位置,修建起了专用长廊,并且把拦腰砸断及部分损毁较重的佛像进行沾合修复。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不少古代石雕,没有说明,只能看看而过。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雨还在下,不得不走了,地面已经有积水了,虽然有雨伞,一样得湿鞋。离开这里,上了高速,离济南市区不远了。
山东之夏(五六):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