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之夏(五三):东阿·曹植墓·鱼山

标签:
陈思王才高八斗梵呗寺梵音洞羊茂台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来到东阿,阿胶城算是顺带,真正的目标是位于鱼山的曹植墓。1996年11月曹植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边上有子建祠。确认该墓葬为曹植墓的依据有二:一是文献记载,二是考古资料。《三国志·曹植传》载:曹植被封到东阿王的时候,曾经“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这一年,曹植才37岁。4年后,一代才子曹植终于病逝于东阿。1977年3月,在曹植墓中发现一块阴刻铭文砖,内容为:“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戍朔,十五日丙午,兖州刺史候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毕陈王陵,各赐休二百日。别督中王纳主者、司徒从椽位张顺。”

里面是曹植墓纪念馆。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是曹操与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被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这就是“才高八斗”这个成语的来历。

我们对曹植的最早认知,就是他的《七步诗》。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死时才四十一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


曹植墓,位于东阿城南数公里的黄河北岸,1951年发掘,出土文物曾收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1984年移藏东阿县文管所,然而其中最有价值的曹植遗骨却不知去向。购票入内,少有游客,毕竟来这里公交不多。看到墓道很新,应该新修不久。

边上有子建祠。确认该墓葬为曹植墓的依据有二:一是文献记载,二是考古资料。《三国志·曹植传》载:曹植被封到东阿王的时候,曾经“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这一年,曹植才37岁。4年后,一代才子曹植终于病逝于东阿。1977年3月,在曹植墓中发现一块阴刻铭文砖,内容为:“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戍朔,十五日丙午,兖州刺史候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毕陈王陵,各赐休二百日。别督中王纳主者、司徒从椽位张顺。”

里面是曹植墓纪念馆。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是曹操与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被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这就是“才高八斗”这个成语的来历。

我们对曹植的最早认知,就是他的《七步诗》。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死时才四十一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

随葬品原摆置在棺木左右两侧,左侧是陶井、陶车和陶鸡、鸭、鹅、狗等家畜家禽俑;右侧则是灶具和餐具,如陶灶、陶案、陶壶、陶罐、陶盆、陶耳杯等,另外还有玛瑙坠珠、玉璜、石圭、石璧和铜铺首。从随葬物品可以看出,曹植墓还是比较简朴的,这不仅仅反映了曹植生前生活的拮据,也可能与曹魏时期薄葬风俗有关。












这里原是保护曹植隋碑的房屋,现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立的地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依然立在门前,名为“曹子建墓碑”。注意,碑上的“建”刻成“迠”,“墓”刻成“圶”。这是1977年12月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时的用字。1978年4月教育部宣布暂缓使用二简字,1986年二简字正式废止。

隋碑亭,这是新建的,比原来的碑房气派多了。













这里原是保护曹植隋碑的房屋,现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立的地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依然立在门前,名为“曹子建墓碑”。注意,碑上的“建”刻成“迠”,“墓”刻成“圶”。这是1977年12月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时的用字。1978年4月教育部宣布暂缓使用二简字,1986年二简字正式废止。

隋碑亭,这是新建的,比原来的碑房气派多了。

隋碑全称“曹植墓神道碑碑”,刻立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圆首方座,系利用北朝末年的造像碑改造而成。碑文阴刻,22行,每行42至43字不等,共931个字,无撰文和书丹者姓名。书体为篆隶相杂,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文述曹植生平事迹、葬地。其十一世孙曹永洛,于北齐皇建二年(561)奏请朝廷批准,在鱼山建立曹植灵祠。该碑早年曾湮没在黄河之中,至清光绪二十五年由当地百姓捞出,并建碑楼保护。

这就是曹植墓,可惜50年代出土后,骨殖不在了。墓前的“绣虎”碑,比喻文采优美,才气横溢的人,一般指曹植,其出处源于宋代曾慥《类说》卷四引《玉箱杂记》。


这就是曹植墓,可惜50年代出土后,骨殖不在了。墓前的“绣虎”碑,比喻文采优美,才气横溢的人,一般指曹植,其出处源于宋代曾慥《类说》卷四引《玉箱杂记》。

墓体砌筑青砖保护,墓前立两块石碑。一块为民国二十六年,东阿县县长立,上用篆字题刻:魏陈思王曹子建墓。另一块石碑系现代文学家沈雁冰题字:东阿王曹子建墓。也许,曹植生前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一迁再迁,已经远离自己的理想了。所以,在他决定依鱼山为墓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墓向设计为座东朝西,就是要面向自己的故国,面向曾经的洛神之洲。
在墓的一侧,是新建的碑林。
鱼山不高,想当年曹植经常登上鱼山之巅,举目远眺。但见河水萦绕,群山连绵,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好一块风水宝地,“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植传》)

山南,有梵呗寺。

登到最高处,感受一番曹植当年的视角。

终于见到底下的黄河。但透明度低。


这一边还有一条路下山。

下来了,有景区的那么一点意思。



山南,有梵呗寺。

登到最高处,感受一番曹植当年的视角。

终于见到底下的黄河。但透明度低。


这一边还有一条路下山。

下来了,有景区的那么一点意思。


据说,一日,曹植在游鱼山行至一洞中休息时,忽闻空中传来清扬哀婉的梵音(以印度语传唱的佛教音乐),曹植静静地聆听了好久好久,蓦然之间,一股创作的冲动涌上心头。于是,曹植“摹其音节,写为梵呗,并撰文制音,传为后式”(唐·道世:《法苑珠林》),是为《鱼山梵呗》。自此之后,中国人有了自己的佛教音乐,从西域、印度传来的梵音开始用汉语咏唱,曹植也因此被视为中国佛教音乐的始祖。




曹植在东阿只住了两年时间。尽管这段时间他身心俱疲,生存维艰,但他还是爱上了风景秀丽的鱼山,希望死后葬在这里。魏太和六年(232)十一月二十八日,郁郁不得志的曹植病逝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其子遵照他的遗愿和“薄葬”的祖训,第二年便将他迁葬到东阿鱼山,圆了他的一个满含辛酸的梦……


羊茂台,这块大石头状似一卧羊小憩。当年曹植常于此批阅经书,吟咏词章,故又名曹植读书台。



羊茂台,这块大石头状似一卧羊小憩。当年曹植常于此批阅经书,吟咏词章,故又名曹植读书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