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之夏(三五):嘉祥·青山寺

标签:
泰山行宫坊焦王祠柪榆抱碑惠济公殿青山祈雨碑杂谈 |
分类: 鄂豫齐鲁 |
离开济宁市区,往西前往嘉祥,第一个目标是青山寺。午餐在路边快餐店,发现那里过路人真多,这么热的天居然密密麻麻占满了店铺,不过,价格确实实惠。按照导航来到青山寺,实际上是开发后的后门,有村民等着收停车费。进门感觉是个采石场。

首先是泰山行宫坊,说是明朝世袭鲁肃王朱寿镛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修建,是一座仿楼阁式的三门石质建筑。中门内外两侧4个石狮雕刻精细,造型生动;门额上刻“泰山行宫”,两侧门门额上有皆雕有浮龙、麒麟等图像。


寝殿在主殿后的山上,需要侧面上下,内有惠济公及其两位夫人的塑像。庙里青檀不少。

古藤也不甘落后。可以看到最高处的玉皇庙 。庙内祀玉皇大帝。

泰山行宫, 为“泰山圣母”的离宫,建于1634年(明崇祯七年)。宫中有泰山碧霞元君塑像。宫前宽阔平坦的月台,可供游人鸟瞰远眺。

这里是青山寺的最高点,陈总一步不落也到了。

或许是大热天的午后,这里只有我们两个游客。


这里还有青山洞,上洞还有塑像。

我进去探探,很暗,走不了太深。


首先是泰山行宫坊,说是明朝世袭鲁肃王朱寿镛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修建,是一座仿楼阁式的三门石质建筑。中门内外两侧4个石狮雕刻精细,造型生动;门额上刻“泰山行宫”,两侧门门额上有皆雕有浮龙、麒麟等图像。

整个坊顶均仿木质建筑形式,石雕斗拱、歇山顶、鸱吻、瓦垄、瓦当,很是齐全。特别是中门门额上面一组“明鲁王晋见焦王”的浮雕,主、宾、仆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路边有当地人在这里摆摊,说明还是有游客。很快就到二门。

树荫下行走,一路缓坡。就到了青山寺的山门。青山寺坐东面西,顺应山势,层层递升。这里是国保单位,进门需要门票。山门重建于公元990年(北宋淳化元年),为灰瓦硬山式建筑。中门三间,两侧甬门各一门。

千年古刹青山寺,是周武王所封诸侯国君王的神庙,古称“焦王祠”,俗称“青山寺”。据旧县志记载:“武王克商,封神农之后于焦,世称焦王。”始封之焦在宏农陕西(今河南陕县),受封后移城于嘉祥青山东山脚下。现青山东有东、西焦城村,有古焦王城遗址。


路边有当地人在这里摆摊,说明还是有游客。很快就到二门。

树荫下行走,一路缓坡。就到了青山寺的山门。青山寺坐东面西,顺应山势,层层递升。这里是国保单位,进门需要门票。山门重建于公元990年(北宋淳化元年),为灰瓦硬山式建筑。中门三间,两侧甬门各一门。

千年古刹青山寺,是周武王所封诸侯国君王的神庙,古称“焦王祠”,俗称“青山寺”。据旧县志记载:“武王克商,封神农之后于焦,世称焦王。”始封之焦在宏农陕西(今河南陕县),受封后移城于嘉祥青山东山脚下。现青山东有东、西焦城村,有古焦王城遗址。

进门,古树参天。大殿前,1929年修建龙头碑一座。在碑前建砌八角形“玉液池”,雕砌以石栏。大殿后山泉一眼,题名“感应泉”,泉水经殿底暗道,由碑底部之龙头口中喷涌而出。四周碑刻甚多。

柪榆抱碑,树龄400多年,柪榆这个树种在鲁西南唯青山而独有,而“柪榆抱碑”更是全国所仅见。


柪榆抱碑,树龄400多年,柪榆这个树种在鲁西南唯青山而独有,而“柪榆抱碑”更是全国所仅见。

雕凿精致的龙头碑两侧,镌有一幅“山色霭霭人间胜地;水声潺潺世外洞天”的楹联,碑的北侧,刻有清末进士王俊卿题“青山十八乐”诗十八首。

主殿惠济公殿,是青山寺的主体建筑,建于1米左右高的石台之上,1343年(元至正三年)、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两次大修。前檐下4根高大石柱,通体平雕花卉。大殿内雕梁画栋、壁画附饰,高大朱漆雕龛中惠济公塑像。

殿前,有青山祈雨碑铭

千年古藤。这一层还有建于清末白玉宫,为单间二层楼阁,内祀《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而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建的子母殿,为三间硬山式建筑,内祀送子娘娘。

主殿惠济公殿,是青山寺的主体建筑,建于1米左右高的石台之上,1343年(元至正三年)、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两次大修。前檐下4根高大石柱,通体平雕花卉。大殿内雕梁画栋、壁画附饰,高大朱漆雕龛中惠济公塑像。

殿前,有青山祈雨碑铭

千年古藤。这一层还有建于清末白玉宫,为单间二层楼阁,内祀《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而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建的子母殿,为三间硬山式建筑,内祀送子娘娘。

寝殿在主殿后的山上,需要侧面上下,内有惠济公及其两位夫人的塑像。庙里青檀不少。

古藤也不甘落后。可以看到最高处的玉皇庙 。庙内祀玉皇大帝。

泰山行宫, 为“泰山圣母”的离宫,建于1634年(明崇祯七年)。宫中有泰山碧霞元君塑像。宫前宽阔平坦的月台,可供游人鸟瞰远眺。

这里是青山寺的最高点,陈总一步不落也到了。

或许是大热天的午后,这里只有我们两个游客。


这里还有青山洞,上洞还有塑像。

我进去探探,很暗,走不了太深。

上下两洞,或许可以在此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