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苏南:苏州网师园·西园

标签:
集虚斋竹外一枝轩月到风来亭殿春簃彩霞池杂谈 |
分类: 江苏上海 |
继续在网师园。《浓春睡香》,一幅绝美的画图。发现网师园的小院落,造园者一样下功夫。

角落都不落空,古井更要保护。

穿过五峰书屋,来到集虚斋。

在各个厅堂之间总有一个天井,一便于采光,二便于排水,三是有利于厅内的人呼吸到新鲜空气,香气袭人。

集虚斋,这里是园主修心养性读书的场所。集虚极富道家思想色彩,“这里园主借来标榜自己与世无涉的清高。表现其向往渔樵隐居之乐的意境。

集虚斋室内陈设雅致,以竹为题的书画满楹,与竹外一枝杆相呼应、

集虚斋后的小天地。

从集虚斋朝南看,彩霞池明朗,竹外一枝轩略暗;小天井明朗,集虚斋本身略暗,这种忽明忽暗的艺术手法,大大增强了园景的层次感。

竹外一枝轩,南面就是彩霞池,西园的中心。

1978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友好人士来苏州参观,他们对网师园的殿春簃赞叹不已,决定仿照殿春簃建造一座古典庭院。由于是按明代建筑艺术特色设计建成,因此定名为明轩。明轩于1979年10月下旬动工,1980年4月竣工。开创了中国园林艺术走出国门的先河。



小院曾是芍药圃,清嘉定年间,网师园以种植芍药闻名于世。现在芍药圃中植芍药八株,都是名贵品种。


角落都不落空,古井更要保护。

穿过五峰书屋,来到集虚斋。

在各个厅堂之间总有一个天井,一便于采光,二便于排水,三是有利于厅内的人呼吸到新鲜空气,香气袭人。

集虚斋,这里是园主修心养性读书的场所。集虚极富道家思想色彩,“这里园主借来标榜自己与世无涉的清高。表现其向往渔樵隐居之乐的意境。

集虚斋室内陈设雅致,以竹为题的书画满楹,与竹外一枝杆相呼应、

集虚斋后的小天地。

从集虚斋朝南看,彩霞池明朗,竹外一枝轩略暗;小天井明朗,集虚斋本身略暗,这种忽明忽暗的艺术手法,大大增强了园景的层次感。

竹外一枝轩,南面就是彩霞池,西园的中心。

竹外一枝轩旁是水阁式建筑半亭射鸭廊,南临空亭,东倚山墙,西凌绿波。它源自唐代诗人王建“新教内人唯射鸭,长随天子苑东游”诗意。这时候天落雨密集了许多。

古今造园必有水,网师园顾名思义,以水为主,该池名彩霞池,相传这池名是以南宋国主史正志之爱女的芳名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竹外一枝轩的西窗。

月到风来亭为网师园中部著名景点,亭名取唐代韩愈“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之意。此亭地势较高,三面环水。


古今造园必有水,网师园顾名思义,以水为主,该池名彩霞池,相传这池名是以南宋国主史正志之爱女的芳名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竹外一枝轩的西窗。

月到风来亭为网师园中部著名景点,亭名取唐代韩愈“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之意。此亭地势较高,三面环水。

看松读画轩。此轩面宽四间,三而雕花半窗,向南一面仅以数根廊柱支持,故采光特佳。冬季在此赏雪,最为合适。看松读画轩在网师|园众多亭榭轩阁中有其独特品位和意趣。

该轩庭柱有一副叠字抱柱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此联顺读、反读都合韵律,字通意顺,声声悦耳,极富音乐感。

轩前两棵古木,一为白皮松,已有200余年历史,二为古柏,相传是南宋万卷堂园主史正志手植,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1


该轩庭柱有一副叠字抱柱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此联顺读、反读都合韵律,字通意顺,声声悦耳,极富音乐感。

轩前两棵古木,一为白皮松,已有200余年历史,二为古柏,相传是南宋万卷堂园主史正志手植,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轩内家具一律为明式风格,红木制成,造型简洁大方,色泽素雅窗格裙板上刻摆十景花篮图案,半窗夹堂板刻《三国志》人物,轩内有一种古雅恬静的韵味。

1

殿春簃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共三间,仿明式结构,屋前有石板平台,围以低石栏,屋顶为卷棚式,线条流畅,回音效果好,是园内听曲的好地方。正门四扇落地长窗,左右设半窗,

北墙用红木精巧镶边而成的长方形窗景,奇峰湖石与傲雪腊梅、苍翠青竹、阔叶芭蕉、天竹红果相掩映,那静中有动的图案,仿佛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人在室内似在室外,富有诗情画意。

殿春簃曾作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孖的画室“大风堂”,他们从1932年起,住了四年。当时网师园已归东北军阀张作霖。“张大帅”虽以30万两银子购得此园,却并未居住,而是赠予曾为张作霖出过力的奉天将军张锡銮。但张锡銮本人也从未住过此园。张大千因与张锡銮的儿子张师黄相交甚密,便有了借寓的机会。

张善孖养乳虎作临本,名虎儿。可惜后来虎儿病死,葬于园中,张善孖于1940年病逝于重庆。张大千未去世前,曾亲题《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寄来内地。现在网师园勒碑留念。


北墙用红木精巧镶边而成的长方形窗景,奇峰湖石与傲雪腊梅、苍翠青竹、阔叶芭蕉、天竹红果相掩映,那静中有动的图案,仿佛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人在室内似在室外,富有诗情画意。

殿春簃曾作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孖的画室“大风堂”,他们从1932年起,住了四年。当时网师园已归东北军阀张作霖。“张大帅”虽以30万两银子购得此园,却并未居住,而是赠予曾为张作霖出过力的奉天将军张锡銮。但张锡銮本人也从未住过此园。张大千因与张锡銮的儿子张师黄相交甚密,便有了借寓的机会。

张善孖养乳虎作临本,名虎儿。可惜后来虎儿病死,葬于园中,张善孖于1940年病逝于重庆。张大千未去世前,曾亲题《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寄来内地。现在网师园勒碑留念。

1978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友好人士来苏州参观,他们对网师园的殿春簃赞叹不已,决定仿照殿春簃建造一座古典庭院。由于是按明代建筑艺术特色设计建成,因此定名为明轩。明轩于1979年10月下旬动工,1980年4月竣工。开创了中国园林艺术走出国门的先河。

小书房对联:镫火夜深书有味,墨华晨湛字生香。殿春簃建筑的北面,另辟有一个咫尺封闭的空间,小空间则透过建筑物的窗洞向游人展露出来。置身其内,游人可通过精雕细刻的窗权观赏到隐藏在建筑之后咫尺空间中的芭蕉、竹、梅和耸立的山石等框景画幅,皆成妙品,由此可领略变化的四时景色。


小院曾是芍药圃,清嘉定年间,网师园以种植芍药闻名于世。现在芍药圃中植芍药八株,都是名贵品种。

小院西南为涵碧泉,泉名取自宋朝朱熹诗“一水方涵碧”之意。据考证,此地旧有根树井,在古柏根下后来古柏枯死。井也被埋没,1958年整修时,挖出一块湖石,上镌“涵碧泉”三字,深挖其下,果然冒泉,殿春簃一院无水,有了这眼清泉和全园水脉贯通,真是绝处逢生,再次呼应网师园以水为中心的主题。

泉北有半亭,因旁边有涵碧泉而得名,此亭建于1958年,此亭倚墙而筑,体量小,与小院格局很相似。亭中一块巨大的灵壁石,因颜色乌灰,像展翅欲飞的苍鹰,俗称“鹰石”,相传此石原为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遗物。

殿春簃小院


泉北有半亭,因旁边有涵碧泉而得名,此亭建于1958年,此亭倚墙而筑,体量小,与小院格局很相似。亭中一块巨大的灵壁石,因颜色乌灰,像展翅欲飞的苍鹰,俗称“鹰石”,相传此石原为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遗物。

殿春簃小院

山石奇峰以粉墙黛瓦助姿墙随峰高。在庭院中品评山石,犹如面对以墙为纸,山石峰峦为山水墨色的画幅,在疏密得体的绿树花丛映衬下,使园内景色陡增,驻足细玩令人联想翩翩,意境层出。



殿春簃出“潭西渔隐”小门,又来到彩霞池旁,雨小了些。小石桥的游人拍照没有停止过。



殿春簃出“潭西渔隐”小门,又来到彩霞池旁,雨小了些。小石桥的游人拍照没有停止过。
前一篇:夏日苏南:苏州网师园·东宅
后一篇:夏日苏南:苏州网师园·池南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