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海边的蚬子
东海边的蚬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2,059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2019-08-01 06:50:55)
标签:

都会流韵

锦绣江南

攻玉巧技

陶冶之珍

长物书斋

杂谈

分类: 江苏上海
锦绣江南
至西汉武帝时(前140~前87),拥有盐、铜之饶、三江五湖之利的苏州,已是“江东一都会”,成为东南的政治、经济中心。西晋末,北方士族纷纷南迁,苏州得到了又一次大开发。《陈书•宣帝纪》用“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来描写六朝时吴地的农田景象,而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进步。桑蚕业、丝织业、冶炼业、造船业、制瓷业等迅速崛起,领衔于时。其中的青瓷生产,尤称代表。 至隋唐,随着江南运河的开通,苏州成为东南沿海沟通内外的水陆交通要冲,在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南移的过程中,渐为全国财货集散、转运和信息交流的一个中心。


石屋(钱仓)
宋(960-1279)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男侍陶俑手捧盒
唐(618-907)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男侍陶俑手捧鸟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青瓷虎子
唐(618-907)长青公社出土 长22.8厘米 高18.3厘米 古代盛水器,一说系便壶,因其形状似卧伏之虎而名。早期造型,横卧成圆筒体前有一向前凸出微翘的圆形口,背上装提梁,东汉时江浙地区在圆口部饰张牙露齿的虎首,腹下有四足。吴赤乌前后,器身作蚕茧状,口部不见虎头装饰。东晋、南朝后虎形虎子少见,多为圆形虎子。

圆形虎子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金龙
唐 西山林屋洞出土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褐釉鸡首壶
东晋(317-420)天宝墩出土 口径6.9厘米 高15.4厘米 鸡头引颈高冠作流,圆股形把手联系着盘口和肩部,两旁桥钮各一。通体酱褐色釉,应是德清窑的特色产品。德清窑位于浙江省,是目前已知最早烧造黑瓷的窑址。 青瓷与黑瓷都是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生产工艺基本相同,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在3%以下的烧成青瓷,在4-9%以上的就可以烧出黑釉瓷器。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长沙窑瓷壶
唐(618-907)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青瓷双复系盘口壶
六朝(222-589) 狮子山东晋墓出土 口径16厘米 腹径25.2厘米 高33.2厘米 狮子山东晋墓出土。盘口,口径大于底径,圆肩,下腹部内收,平底,肩部饰有双复系一对。器形规整,釉色均匀纯正。

青瓷罐
六朝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陶屋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都会流韵
唐宋以降的苏州,经济地位日益上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与“苏湖熟,天下足”的古谚语,就是具体的反映。及至明清,城乡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持续繁荣,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的极度昌盛,苏州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有“东南一都会”之称。 元末张士诚母曹氏墓(俗称娘娘墓)及明晚期王锡爵墓出土文物如冠服、首饰、佩饰、刺绣、明器家具、生活用具等随葬品,既反映了当时先进的工艺技术水平,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有所折射。

女金冠
元(1271-1368)曹氏墓出土 高13厘米 宽24厘米 此冠用极其织细的竹丝编结成网格状冠壳,用藤或竹条做为内外边圈,以丝扎固。再在冠壳表面蒙麻及黄薄绢。冠上缀贴孔雀翠毛,出土时色彩尚鲜艳,现已残存较少。薄绢上用九根金丝由前而后箍牢。冠两侧金丝弯曲成回旋状。冠的前沿缀有镶金边的玉饰五块,上面分别刻有鼠、虎、牛、羊、兔五肖,以虎居中。此冠于1964年6月在苏州城南盘门外吴门桥吴王张士诚之父母合葬墓,随同此墓一同出土的还有大量珍贵文物。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玉佩
元(1271-1368)曹氏墓出土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薄丝棉绸袄
元(1271-1368) 曹氏墓出土 横199厘米 长55.5厘米 衣长较短,袖口及下摆宽大。从衣服的系缚方法来看,左襟上有一带与右腋下内侧的绢带、右襟下有一带与左腋下外侧的绢带分别系缚,应为交领左祍。主要面料为杂宝云纹五枚暗花缎,图案是以云纹与杂宝纹相结合,如意云头和犀角、金铤、珊瑚、书卷、火珠等穿插在一起,此类风格的图案在当时十分流行。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玉带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小木椅   小木床(明)
明(1368-1644)王锡爵墓出土 宽20.8厘米 高29厘米 小木椅为四出头官帽椅,搭脑和扶手两端出头。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黑绒冠
明(1368-1644)王锡爵墓出土 直径17厘米 高22厘米 为“忠靖”冠。黑素绒面,麻布里。冠上五道梁及如意纹,以金钱压缝。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白玉印                                                                   小玉人
明 王锡爵墓出土                                                     明 王锡爵墓出土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银质鎏金鹤、鹿、寿
明(1368-1644)王锡爵墓出土 长9.3厘米 宽7厘米 高4.5厘米 出土时立于一面四乳四兽铜镜上。“福星”居中间,手持如意,左右分列鹤、鹿,寓意“寿”与“禄”。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三透雕玛瑙饰
明(1368-1644)王锡爵墓出土 宽6.3厘米 厚2.4厘米 高9.2厘米 1966年于苏州虎丘凤凰墩王锡爵墓中出土。此饰件为步规则形,质地为玛瑙,采用镂雕、高浮雕、钻洞等技法,两面镂雕。因材施艺、设计巧妙、形象生动、刻画周详,与玉髓肌理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长物书斋   明书斋摆设

如何营构一个迥俗的读书空间,并配之以雅致的家具及器物陈设,经营起一个兼具知性与美感的书斋生活世界,这对于明代中期以来普遍的文人来说,甚至已成为比读书本身更为重要的追求。 出身于苏州风雅世家的晚明文震亨,著《长物志》十二卷,分述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杂品之属、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等,其中一卷记载了家具二十余件,一一都有详细的造型、尺寸、装饰和作法,并专设一卷论述室内陈设,美化功用,擘划雅俗,其“随方置象,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的家居设计美学倾向,正是当时文人的共识。 这便是后世所谓“明式家具”风格形成的文化因素,也是“明式家具”文人气质的由来。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陶冶之珍
当古玩鉴藏之风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而朝野翕然的时候,明清文人以其精练于鉴识品第的文化资本,参与了古玩市场化的进程,乃至于居间谋利,甚而成为定义雅俗,操纵风向的主导者。 明末王世贞、沈德符都对沈周等时人的书画和宣德、永乐、成化的时窑的行情暴涨,表达了他们的诧异之情,并同声指为吴人滥觞,徽人波靡,这也恰恰隐示出文人于商人相生相克的窘境来,这便又促使文人不断去重新诠释、辩证雅俗,商人也便愈发紧随着去擦拭这中间的划线,似是反复。 现在看来,以明清瓷器作为“时玩”,是毫不逊色于古玩的,明永乐、宣德、万历的青花,成化的斗彩,万历的五彩,乃至清康、雍、乾三代的彩绘、色釉瓷,无不是古人难以想见的绝伦精美,其经典的魅力,随时都很动人。

红斑胆瓶
元(1271-1368) 高15.9厘米 口径2.9厘米 底径6.6厘米 小唇口外卷边,细长颈,胆形瓶腹,圈足。器身满施月白釉,施釉不及底,釉层肥厚滋润,并有小开片。器身有大小多块窑变红斑。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磁州窑白地黑、褐彩观音坐像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磁州窑白地黑花开光花鸟图罐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哥窑贯耳瓶
南宋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青花缠枝莲梅瓶
明 景泰—天顺(1450-1465) 高34.5厘米 口径5.6厘米 底径11厘米 此瓶为明早期的典型器,造型挺拔俊秀。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圈足,砂底。釉色白中泛青。颈部饰线纹,肩部绘缠枝花卉,腹部饰缠枝莲纹,足部绘蕉叶纹。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青花麒麟望月纹盘
明 正统(1436-1450)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青花缠枝花卉葡萄纹折沿盘
明  永乐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龙泉窑瓜楞荷叶盖罐
元(1271-1368) 高7.5厘米 口径7厘米 底径4厘米 胎体坚致细密。直口,短颈,上腹圆鼓,下腹至胫部内凹成圈足。荷叶形盖,盖面拱起,盖面饰凸菊瓣纹。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青花菊瓣纹鸡心碗
明 永乐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青花海水白龙纹盘
明  宣德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釉里红缠枝菊花牡丹纹大碗
明 洪武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青花釉里红桃子天球大瓶
清 雍正   高55.6厘米 口径12.9厘米 底径17.8厘米 腹径38厘米 口微撇,长颈,假圈足,腹部丰满浑圆,似天体中的星球,故名“天球瓶”。整器比例合度,假圈足处理光滑。器身以青花绘桃树、桃叶,勾勒花、桃,釉里红作花蕊、花瓣之色,并绘大小寿桃九只。釉里红的烧造技术高超,釉厚处呈微黄绿色,显出了寿桃的成熟感。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青花人物笔海
清 康熙   这件是青花人物笔海。笔海即体积比较大的笔筒。此物件绘图精美,青色鲜亮,浓淡适宜。这件器物的有着康熙朝时期青花的主要特点——青分五色。仔细观察笔筒表面的人物衣履和周围物品和景色的颜色层次,会发现都是用青色来展现的,简单的青花的颜色则被分成了浓淡不同的笔韵,使所绘的图案具有丰富的色调。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攻玉巧技
苏州专诸巷,在中国玉器工艺发展史里,极有份量,因为明代最为著名的碾玉中心在这里,中国最负盛名的碾玉妙手陆子刚也在这里。  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仍在专诸巷,内廷玉匠也多出自这里,帝后的用玉也仍在这里琢治。阊门南段自专诸巷到学士街,从此玉作鳞次栉比;阊门外吊桥一带,于是玉器摊肆林立。 阊门内周王庙为当时玉器业公所,称"珠晶玉业公所",每年九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举行庙会,营造商业文化,并互相切磋技艺,流风不辍,玉工辈出,如道光年间的徐鸿、朱宏晋及清末的宋、卫二家。

白玉渔家乐船型摆件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白玉羲之爱鹅山子
清 白玉质,略有赭色沁斑,山子随形而琢,正面雕以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爱鹅的故事为题材,整个画面浮雕山水巨石,遍山古木苍松,玉山腰处雕一老者端坐于石台上,静静地注视溪水中的一对白鹅与孩童戏耍的情景,眼神中流露出无限的喜悦与爱意,身旁站立一位侍童,整个画面恬静悠闲,背面亦雕山岩,重山叠嶂,古松参天,树木葱郁,极富山野情趣和生活气息。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碧玉西番莲纹双耳活环八棱大洗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白玉双龙耳杯

夏日苏南:苏州博物馆·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