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苏南:苏州曲园·城隍庙

标签:
俞樾旧居乐知堂春在堂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说黄歇杂谈 |
分类: 江苏上海 |
到了苏州,几大著名的园林都去过,入住位于观前街的酒店后,就要求思泉师走走不太出名的景点,俞樾旧居曲园就做了首选,因为走过德清他的纪念馆。俞樾旧居即曲园,位于苏州马医科巷,同治十三年(1874)始建。历有修葺。大门口看不出什么特别,周边都是普通的民居。

进入门厅,有“探花及第”匾,感觉是现代补刻的,没拍,然后就是轿厅。俞樾的长孙俞陛云(即俞平伯的父亲)当年考中探花,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轿厅上悬李鸿章手书横匾“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对联是肃亲王所赠,谢孝思补书的:太史有书能著录,子云于世不邀名。

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资助,购得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宅废地,亲自规划,作为起居、著述之处。在居住区之西北原有隙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构筑小园取名"曲园",所以他自号“曲园居士”,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知堂”是曲园主厅,为俞樾当年接待宾客、生日祝寿、喜贺中榜、主持晚辈婚礼等喜庆活动场所。堂上挂有两副对联,其中一联是“三多以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觉悟;四美之先标四美,美名美寿美儿孙”。这是俞樾60岁生日时自撰的寿联。


春在堂,位于乐知堂的西侧。故居的精华所在。俞樾因“花落春仍在”深得主考官曾国藩的赏识。“春在堂”匾上有曾国藩的跋语:荫甫仁弟馆丈以春在名其堂,盖追忆昔年廷试落花之句,即仆与君相知始也。廿载重逢,书以识之。“春在堂”屏门上有板刻《春在堂记故事》,系俞樾自撰,其门生、金石家、晚清兵部尚书吴大澂篆书。内容讲述“春在堂”堂名由来,及其与曾国藩的师生情谊。
“认春轩”后是花园。花园呈狭长形,右侧是假山,中间有小池,左侧是曲廊,曲廊墙上嵌有碑刻多块。

其中有俞樾手书的名篇《枫桥夜泊》诗碑。

朝南,面向全园的是达斋。

曲园虽小,也有高峰。

离开曲园已经是下午接近4点,发现要去其他地方大多要关门了,看到介绍关门时间为4点半,有点诧异。思泉师建议到附近的城隍庙走走。

从班竹巷出来,到了大街景德路,对面就是。苏州城隍庙历经唐宋两朝,毁于元末,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于今。其庙基为三国东吴周瑜古宅址。城隍庙历经明弘治、嘉靖、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多次重修。

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在府城隍庙之东西两翼分别重建长洲县、吴县城隍庙,左右对称,合成十分壮观的一大古建筑群。可惜二万多平方的古建筑群到了现代只留下了大殿合仪门(东侧长洲城隍庙大殿、仪门尚存),城隍庙历经六百年沧桑已是面目全非。现在看到的是2003年底重建的。

城隍庙现为一路四进,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仪门、工字殿、太岁殿等。

山门后有龙门桥。

左侧为五路财神殿,殿内供奉五路财神,右侧为三十三观音殿,殿内供奉三十三尊汉白玉观音。

仪门



仪门后就是“城隍殿”。该殿由前后两殿组成,中间贯以穿堂,平面呈工字形,俗称“工字殿”。工字殿是我国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明初城隍庙古建筑之一,也是苏州唯一的现存较为完整的明代早期殿堂建筑。

院落中,有香火炉。


工字殿鸟瞰图。

前殿正中供奉着城隍神像,赏善罚恶两司,分立左右。殿上明镜高悬,正中央还挂着一把硕大的算盘。据说,这把算盘象征着功过善恶乘除分明,毫厘不爽。里面还有月老、城隍娘娘的诸神。

太岁殿,坐北朝南,为城隍庙最后一个殿。殿内正中供奉斗姆元君,两侧供奉十二属相本命太岁,供人们日常拜祀。尤其春节期间,人们接踵而至,拜太岁,守太岁,挂太岁符,以祈全年平安如意,事事顺心。

感觉太新,一问工作人员,说殿内的地面石板是旧物,一看果然。



城隍庙里现存的旧物,这块石碑算一个,《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说》碑,思泉师在太阳光下映照于壁上。

还有城隍殿上的横梁,因为翻盖过,保存的旧物不多。

城隍作为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苏州城隍是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考烈王十五年(前248年),黄歇徙封于吴。他在吴故都修筑城阙、宫室,盛极一时。黄歇精于治水,在吴地浚治吴淞江,开河修渠,兴利除患,对江南的发展贡献很大。所以太湖流域许多地名与黄歇,春申君有关,包括上海。

前一篇:夏日苏南:吴中宝带桥
后一篇:夏日苏南:洞庭东山启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