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苏南:吴江同里·御史后花园·三桥

标签:
同里三桥太湖水利同知署仓场弄松石悟园杂谈 |
分类: 江苏上海 |
继续在珍珠塔景园的后花园游走,这里是珍珠塔的核心区域了。。
登高观景
石舫二楼上拍风景

在偏僻的地方,还有古戏台。好像游客都没太注意这里。正脊为歇山式,塑鱼龙脊。檐下排列“一斗三升”式斗拱。中间悬挂匾额,形制为“蓝底金字围花边”,题为“承平豫泰”。

斗拱下面的两支花篮柱之间,排列三方彩绘板和三方彩绘挂落。彩绘板的内容,为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及永乐宫的《八十一神仙图》等,人物形态逼真。彩绘挂落,中间镂雕“双狮戏珠”,两侧镂雕“凤穿牡丹”。

出了珍珠塔景园,出了巷口,右转来到松石悟园。昔日的同里乡政府所在地。陈列着一千二百余块松屏石板画,是原铁道部工程总公司张家忻夫妇三十多年收集之珍藏。

由于时间关系,匆匆而过。

同里的仓场弄。

还经过太湖水里展示馆,这是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修缮后的第六进古宅。

太湖流域历来是国家重要的税赋之地,历朝历代对太湖流域治理都极为重视。雍正八年(1730),朝廷特设太湖水利同知署,是隶属苏州府的”专司(太湖)水利”官衙,驻吴江县同里镇,管辖范围为江浙沿湖十县的水利事务。

同知衙门,为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面河朝南,是目前太湖流域唯一较好保存的古代水利衙门。据史料记载,同知衙门所用房屋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房屋共91间。主人陈沂震(字起雷,号为狷亭)是康熙年间的进士。雍正初年,陈家卷入政事被抄家。雍正八年同里设太湖水利同知署,看中陈家旧宅,便改建成同知衙门。同知衙门迁至东山后,旧署遂改为民居。

从弄堂出来,这下到了游客密集区。


按照思泉师的指点,环游一下三桥。


在偏僻的地方,还有古戏台。好像游客都没太注意这里。正脊为歇山式,塑鱼龙脊。檐下排列“一斗三升”式斗拱。中间悬挂匾额,形制为“蓝底金字围花边”,题为“承平豫泰”。

斗拱下面的两支花篮柱之间,排列三方彩绘板和三方彩绘挂落。彩绘板的内容,为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及永乐宫的《八十一神仙图》等,人物形态逼真。彩绘挂落,中间镂雕“双狮戏珠”,两侧镂雕“凤穿牡丹”。

出了珍珠塔景园,出了巷口,右转来到松石悟园。昔日的同里乡政府所在地。陈列着一千二百余块松屏石板画,是原铁道部工程总公司张家忻夫妇三十多年收集之珍藏。

由于时间关系,匆匆而过。

同里的仓场弄。

还经过太湖水里展示馆,这是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修缮后的第六进古宅。

太湖流域历来是国家重要的税赋之地,历朝历代对太湖流域治理都极为重视。雍正八年(1730),朝廷特设太湖水利同知署,是隶属苏州府的”专司(太湖)水利”官衙,驻吴江县同里镇,管辖范围为江浙沿湖十县的水利事务。

同知衙门,为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面河朝南,是目前太湖流域唯一较好保存的古代水利衙门。据史料记载,同知衙门所用房屋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房屋共91间。主人陈沂震(字起雷,号为狷亭)是康熙年间的进士。雍正初年,陈家卷入政事被抄家。雍正八年同里设太湖水利同知署,看中陈家旧宅,便改建成同知衙门。同知衙门迁至东山后,旧署遂改为民居。

从弄堂出来,这下到了游客密集区。


按照思泉师的指点,环游一下三桥。

同里三桥分跨两河三街,彼此环顾,相映成趣。站在河岸上环顾三桥,绿树掩映,人家枕河,一派江南水乡古镇风光。三桥以其“桥中有桥,桥边有桥,下了这桥,又上那桥”的独特空间处理和浓厚的水乡情调,成了游客聚集地。

小船一条接着一条,从桥下而过。


小船一条接着一条,从桥下而过。

前一篇:夏日苏南:吴江同里·珍珠塔景园
后一篇:夏日苏南:吴江同里·耕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