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阴那山中灵光寺

标签:
旅游文化 |
分类: 赣琼两广 |
梅县灵光寺,广东四大寺之一,位于阴那山中,相传是唐代来自福建沙县的高僧潘了拳所建,至今千年。从我们住的酒店过来,有40公里的路程。


入口处就有山泉,许愿园等景点。这里还有景区交通车去过山上观茶海,我们来自福建,看得山中茶园多了,也就没有前往。

溪流潺潺,大树参天。和许多成熟景区一样,路边的店铺比肩,好在人家没有拉客,宽松得多。


来到山门。阴那毓秀,宝刹增辉。

看寺庙前的这株大树,底下的园孔,有一人多高,赞!


实际上,灵光寺虽然名气大,占地并不大,比我想象的小多了,可能当年受到这里自然地貌的限制,后面的山体靠的太近。

相传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广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易名“灵光寺”,这山门殿的门额上的“灵光寺”三字就是他的手书。

过了天王殿(山门殿),就是大雄宝殿。这是又一绝:大雄宝殿后面山上绿树繁荫,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

宝殿内





佛殿左右是罗汉殿和诸天殿,殿与殿之间设有天井,并有走廊过水亭相通。形成总体平面布局如同粤东地区客家民居“围龙屋”厢房的方形平面布局。

十八罗汉殿


这些诸天都是天神的装饰。

中轴线两旁,还有僧舍等建筑。

出门,还有大树只剩下躯干,在云雾山中矗立。

走入后山,感觉进入了热带雨林。我们要去探访圣寿寺。


走大路,有一公里多的距离,来到这座更显古朴的寺庙。


这座小寺庙,大约是灵光寺的前身?没有说明,不知道是否有隶属关系。

里面空无一人,有石碑,没有去仔细辨认。

这样的小庙更是多见,相当地清幽。


这尊,或许就是开山祖师潘了拳。

庙前还有一处小茶园。坡度有点陡。



绕了一小圈,回到灵光寺。这时候香客来了多了些。

山顶,云雾缭绕,要想登顶,应该啥也看不见。据说这里还有无尾螺,阴那山的特产。

放生池。

大歇石,上有石刻,这里说是潘了拳看泉悟道的地方,成了一个景观。


作为4A级的景区,现在免费,真是做了好事。景区的停车场来客不多,可能我们来的早。

入口处就有山泉,许愿园等景点。这里还有景区交通车去过山上观茶海,我们来自福建,看得山中茶园多了,也就没有前往。

溪流潺潺,大树参天。和许多成熟景区一样,路边的店铺比肩,好在人家没有拉客,宽松得多。


来到山门。阴那毓秀,宝刹增辉。

看寺庙前的这株大树,底下的园孔,有一人多高,赞!

行不远,来到灵光寺前。灵光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名圣寿寺,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扩建后改今名。建筑布局大体为面阔三间,进深七间,拥有山门、殿堂、楼阁等建筑,内有大雄宝殿、金刚殿、罗汉殿、钟楼、鼓楼、经堂、客堂、斋堂等,最大特色是“灵光三绝”。
一绝:生死柏位于梅州灵光寺寺大门前的草坪上。一荣一枯,相传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右侧的一棵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傲然耸立;左边那棵虽已死了近四百年,无片叶,但却铁骨铮铮,直指长空,枯而不朽。这就是被称为“广东宝树”的“生死树”,相映成趣,给佛寺更添神秘感。

实际上,灵光寺虽然名气大,占地并不大,比我想象的小多了,可能当年受到这里自然地貌的限制,后面的山体靠的太近。

相传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广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易名“灵光寺”,这山门殿的门额上的“灵光寺”三字就是他的手书。

过了天王殿(山门殿),就是大雄宝殿。这是又一绝:大雄宝殿后面山上绿树繁荫,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

宝殿内



菠萝顶还是一绝:寺里最壮观的主殿是大雄宝殿,殿内经常香烟鼎盛,但却终年空气洁净,没有香烟薰人。传说是因为殿顶的藻井所起的作用。


佛殿左右是罗汉殿和诸天殿,殿与殿之间设有天井,并有走廊过水亭相通。形成总体平面布局如同粤东地区客家民居“围龙屋”厢房的方形平面布局。

十八罗汉殿

二十四诸天是佛教的二十四位护法天神,逐渐演变为保护佛法和弘扬佛法的美好象征。其中有一份“诸天天神”吉祥天女”就是象征吉祥财富的天神。

这些诸天都是天神的装饰。

中轴线两旁,还有僧舍等建筑。

出门,还有大树只剩下躯干,在云雾山中矗立。

走入后山,感觉进入了热带雨林。我们要去探访圣寿寺。


走大路,有一公里多的距离,来到这座更显古朴的寺庙。


这座小寺庙,大约是灵光寺的前身?没有说明,不知道是否有隶属关系。

里面空无一人,有石碑,没有去仔细辨认。

这样的小庙更是多见,相当地清幽。


这尊,或许就是开山祖师潘了拳。

庙前还有一处小茶园。坡度有点陡。



绕了一小圈,回到灵光寺。这时候香客来了多了些。

山顶,云雾缭绕,要想登顶,应该啥也看不见。据说这里还有无尾螺,阴那山的特产。

放生池。

大歇石,上有石刻,这里说是潘了拳看泉悟道的地方,成了一个景观。

前一篇:梅县,塔中有塔的千佛塔寺
后一篇:梅县雁洋镇,叶帅纪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