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风俗:正月廿九“拗九节”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随记 |
正月廿九,是福州独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每逢“拗九节”,福州人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拗九节该怎么过,大有讲究。
“拗九节”来源于佛教故事“目连救母”。相传很久以前,目连的母亲生前凶悍恶毒,死后被关在地狱里,处境十分悲惨。目连给她送食物,却被小鬼抢去吃了。后来,目连想出一个好办法,在煮粥时,加入很多东西,使粥看上去黑糊糊、脏兮兮的,让小鬼不想碰,母亲这才吃到了他送的粥。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又因粥的颜色黝黑,故名“拗九粥”。
另一种说源出送穷,明代学者谢肇制说:“高阳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弃破及街巷口,除贫鬼。”清代学者多赞成此说,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诗:“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
闽俗中,年龄“逢九”的人要特别注意“拗九节”。凡是岁数逢九(虚岁)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才会“顺”,才会平安、健康。
而这天,已出嫁的女儿,都要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
煮拗九粥时,要将红枣、桂圆、莲子、花生、荸荠,加入浸泡好的糯米,上锅熬煮,待糯米开始呈现黏性时,放入红糖,轻轻搅拌,一碗拗九粥就煮熟了。福州人还会在煮好的拗九粥正中央加上一个削好的荸荠,这个荸荠的头要留着,意思是多子多孙。
现如今,“拗九节”演绎成为尊老敬老、崇尚孝顺的社会风尚,在福州发扬光大。
前一篇:岳阳风俗:出嫁女节庆回娘家
后一篇:福州风俗:七月做半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