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游:南阳府衙·上

标签:
旅游寅恭门思补堂师爷馆书吏六曹房 |
分类: 鄂豫齐鲁 |
南阳府衙位于南阳市中心,旧城的西南隅,现在那里可是市区的商业中心,感觉和苏州县前街很相像,周末人那个多,好在有先见之明,坐公交过来,否则停车就是一个大问题。来到衙门大门,高大的牌楼很是醒目,这是近年重建的。大门前筑女儿墙,两侧是八字墙,墙体内各镶石碑4通。
南阳府衙,是元、明、清三代南阳知府的官署。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也就是元代的至元八年),这里已经被蒙古人占领,当年,元军正在围攻襄阳,南宋已经危如累卵。

南阳府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元置南阳府,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代属河南布政司汝南道。清代沿用明制。清代府治南阳。辖:南阳、南召、唐县(今唐河县)、泌阳、桐柏、镇平、新野、内乡、舞阳、叶县、淅川共11县;邓州、裕州(方城县)共2散州。1913年废。所以大门口有“中原冲要”的石碑。

南阳府署始建于何时不详。自秦昭襄王设置南阳郡直至隋代以前,南阳皆有郡守(西汉景帝时改称太守)治所,说明历史真是悠久。但元代修建情况与形制已不可考。明代府署是洪武三年(1370年)同知(府佐官)程本初即原故址修建的。以后历代又重修。解放后,南阳专员公署驻此,1965年后,改为地委第三招待所。

验票入门,迎面就是仪门,仪门形制同大门,唯前坡内侧檐部采用木构卷棚。仪门为礼仪之门,凡新官到任,至仪门前下马,由迎接官员迎入仪门内。

仪门到大堂,两侧各建排房十间,为各执事房,即书吏六曹房,还有东西二公廨。

这样的格局,府衙对接朝廷的六部,从明代开始,清代不变。

南阳府衙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两侧辅助,布局多路,院落数进。中轴线两侧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堂后寝。单檐硬山式建筑。它是清代全国215个知府衙门中到2013年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唯一府级官署衙门。

大堂,是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也是第三进院落。檐下置斗拱,斗拱疏朗,梁架奇巧,明亮宽敞。大堂是知府开读诏书,接见官吏,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

历代,这里都标明“公廉”,即公正廉洁之意。堂正中设公案,明镜高悬,两侧列“肃静”、“回避”及其它仪仗等。

看了一下,除了中间地面的跪石是原物,其他都是翻新的。

大堂后为寅恭门,门后为二堂,二堂是府衙长官处理一般公务的地方,有庄重威严的气氛。

明代挂的匾额“燕思”,后来是“思补堂”,清末改挂“退思堂”,均取退而思过之意。

突然看到题写“思补堂”的张志和,以为是唐代《渔父词》的大诗人,转念一想,不对呀,再看,才知道是邓州当地人士、启功弟子、现代书法家。


明代挂的匾额“燕思”,后来是“思补堂”,清末改挂“退思堂”,均取退而思过之意。

突然看到题写“思补堂”的张志和,以为是唐代《渔父词》的大诗人,转念一想,不对呀,再看,才知道是邓州当地人士、启功弟子、现代书法家。

四品洁莲,这里的衙门,官阶正四品。二堂内,挂着一条蒲草制的鞭子,很轻软,打人不疼。是为了纪念东汉桓帝时的南阳郡守刘宽。到了清代,刘拱宸在1866年上任南阳知府,他自认为是刘宽后人,事事师法刘宽,不到万不得已,不让事主屈膝公堂。还在墙壁上悬挂着一块“量比刘宽”匾额,堂前地上铺设两块篾席,是为纪念刘拱宸而设。


在大堂二堂中间的东门,有人的塑像吸引了我的目光。

走进一看,原来是师爷的形象。师爷,即幕客、幕宾、幕友的俗称,指中国古代各级官员所聘请的私人顾问。官员的幕府通常由师爷组成。幕府主要有刑名、钱谷、书启、征比、帐房、阅卷、朱墨、挂号等种类,其中前三者最不可少。

南阳府衙景区,特地设立一个师爷馆。清代从总督巡抚到知府县令,皆聘有师爷,清代的幕友多来自绍兴府八县,所以又称“绍兴师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域性“师爷帮”。

就连林则徐、左宗棠等人都曾做过师爷,所以这里有他们的画像。曾国藩的幕府人员多达八九十人,李鸿章也是其中的一员。师爷在清代地方政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里的对联,书写也是出自张志和:治平常欲师诸葛,办案还需效释之。

几个房间的牌匾,都是拓出来的,原物不知在何处。“为公事不枉私情,做衙职敢写春秋”古今都适用。

跟班须知,这样的条例,还是第一次看到,值得现今公务员学习。

由于中国科举的局限性,官员大多仅通晓文学、经学,并不够了解法律与实际繁杂不堪的地方政治与庶务。所以大多数的地方官员都需要师爷来辅佐。

清代有“官一幕二衙门三”的说法,民间称劣幕“一代做官,三代打砖”。师爷们仍会参加科举考试,如汪辉祖几十年后终于考中进士。绍兴人范家相早年做师爷,后来考中进士。

二堂东侧靠后有桃李馆,有桂香室,有虚日轩。

将军罐两旁的椅子,显然很不搭调,都是现代风格的。

著手成春闇与道合
用心若镜清恐人知。出自《老子》,《易林》著手成春,暗与道合;《诗传》,《世说》用心若镜,清恐人知。



这个院落进去,就是内宅门了。


走进一看,原来是师爷的形象。师爷,即幕客、幕宾、幕友的俗称,指中国古代各级官员所聘请的私人顾问。官员的幕府通常由师爷组成。幕府主要有刑名、钱谷、书启、征比、帐房、阅卷、朱墨、挂号等种类,其中前三者最不可少。

南阳府衙景区,特地设立一个师爷馆。清代从总督巡抚到知府县令,皆聘有师爷,清代的幕友多来自绍兴府八县,所以又称“绍兴师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域性“师爷帮”。

就连林则徐、左宗棠等人都曾做过师爷,所以这里有他们的画像。曾国藩的幕府人员多达八九十人,李鸿章也是其中的一员。师爷在清代地方政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里的对联,书写也是出自张志和:治平常欲师诸葛,办案还需效释之。

几个房间的牌匾,都是拓出来的,原物不知在何处。“为公事不枉私情,做衙职敢写春秋”古今都适用。

跟班须知,这样的条例,还是第一次看到,值得现今公务员学习。

由于中国科举的局限性,官员大多仅通晓文学、经学,并不够了解法律与实际繁杂不堪的地方政治与庶务。所以大多数的地方官员都需要师爷来辅佐。

清代有“官一幕二衙门三”的说法,民间称劣幕“一代做官,三代打砖”。师爷们仍会参加科举考试,如汪辉祖几十年后终于考中进士。绍兴人范家相早年做师爷,后来考中进士。

二堂东侧靠后有桃李馆,有桂香室,有虚日轩。

将军罐两旁的椅子,显然很不搭调,都是现代风格的。

著手成春闇与道合



这个院落进去,就是内宅门了。

前一篇:2019春游:南阳卧龙岗·下
后一篇:2019春游:南阳府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