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游:南阳卧龙岗·上

标签:
旅游千古人龙大拜殿诸葛草庐宁远楼 |
分类: 鄂豫齐鲁 |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来南阳本是这里来的重要目标,因为行程的安排,摆在了后面。从栾川到这里,只有210公里左右的距离,却走了一个上午。中午时分我们到达预订的卧龙岗附近的酒店。午饭后就来到卧龙岗武侯祠的人口,“千古人龙”石坊有三门四柱,遍体布满雕饰。“千古人龙”隐喻卧龙岗是藏龙卧虎之地。

据清康熙《龙岗志》记载,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后期,经历代的不断修缮和增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进门要购票,不过,来南阳的游客,谁会不进去?因为去过襄阳的古隆中,所以这里就更不想遗漏了。

第二道坊为“三顾坊”,清道光年间所立,两面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和“真神人”,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三顾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

路北,有卧龙潭,垂柳依依,春风轻抚。

山门为武侯祠正门,古朴端庄,正中券门额上石匾镌刻的“武侯祠”三个大字,系郭沫若所题。不少游客在这里合影。

院中甬道上“三代遗才”石坊与大拜殿相对应。这里是赞扬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与三代的贤人伊尹、吕尚、傅说等相比。

大拜殿前庭院宽敞,古柏蔽日,青砖墁地,古朴自然。纪念的石碑甚多。

两边都是碑廊,每块都嵌到粉墙中。如此保护甚好。

一一走过,拍几块看看。
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大拜殿正门悬挂着清道光三年(1823年)南阳知府廖文锦行书“隐居求志”匾额。清咸丰年间,南阳刺史顾嘉蘅题的: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是对两地相争诸葛草庐的和稀泥。两侧加上了胡耀邦1958年来这里参观时,改了这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拜殿两壁嵌有石刻,这点有些像东坡赤壁和山东的蓬莱阁。

东阁,有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这一共由2l块石碑组成,刻工精良,十分壮观,不可不看。《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建兴五年(227年)给后主刘禅上的奏章,畅述了自已为复兴汉室要“鞠躬尽瘁”的忠贞思想,成为“字字中间有涕零”的千古名篇,感染力极强。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抗金途中路过南阳,“遇雨,随宿于词内”,观看了《出师表》之后,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夜不成眠,坐以待旦,感慨万千,后经道人请求,挥涕走笔,把1300余字的前后《出师表》一气呵成,背诵写出,以抒胸臆。其字铁画银勾,龙飞凤舞,潇洒飘逸,奔放淋漓,表现了高超的书法艺术。

绕过大殿拾阶而上,进入了一处静谧秀丽的院落,院内古木交错,花卉盈庭,翠柏丛中簇拥着这座八角攒尖式建筑,就是闻名于世的诸葛草庐。

草庐为砖木结构,茅草盖顶,回廊相通,古朴简陋。草庐八角挑起,悬挂八只风铃,以八封阵势别具风格。

庐内竖立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石碑一通,正面刻有“汉诸葛孔明旧庐”七个大字,庐内及门额上悬挂着郭沫若先生及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书的匾额。

据清康熙《龙岗志》记载,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后期,经历代的不断修缮和增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进门要购票,不过,来南阳的游客,谁会不进去?因为去过襄阳的古隆中,所以这里就更不想遗漏了。

第二道坊为“三顾坊”,清道光年间所立,两面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和“真神人”,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三顾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

路北,有卧龙潭,垂柳依依,春风轻抚。

山门为武侯祠正门,古朴端庄,正中券门额上石匾镌刻的“武侯祠”三个大字,系郭沫若所题。不少游客在这里合影。

院中甬道上“三代遗才”石坊与大拜殿相对应。这里是赞扬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与三代的贤人伊尹、吕尚、傅说等相比。

大拜殿前庭院宽敞,古柏蔽日,青砖墁地,古朴自然。纪念的石碑甚多。

两边都是碑廊,每块都嵌到粉墙中。如此保护甚好。

一一走过,拍几块看看。
明万历十七年修缮碑

明万历十六年,来自福建清流曾任南京吏部尚书裴应章的题咏碑

卧龙岗武侯祠,这里是重点,侧面再来一张。

到另一侧的碑廊参观。明嘉靖三十九年来自山西蒲州的河南监察御史孙永恩的题咏碑。

明万历元年,镇国将军朱安氵侃(朱棣玄孙) 的题咏碑

拜殿前的古树,透着沧桑。正门两对联抄录如下:

明万历十六年,来自福建清流曾任南京吏部尚书裴应章的题咏碑

卧龙岗武侯祠,这里是重点,侧面再来一张。

到另一侧的碑廊参观。明嘉靖三十九年来自山西蒲州的河南监察御史孙永恩的题咏碑。

明万历元年,镇国将军朱安氵侃(朱棣玄孙) 的题咏碑

拜殿前的古树,透着沧桑。正门两对联抄录如下: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溯尼山邹峄而还,五百年必生名士; 为一不义,杀一无辜,虽千驷万种弗受,三代不犹见斯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四月陕晋豫绥靖督办刘振华撰书。
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大拜殿正门悬挂着清道光三年(1823年)南阳知府廖文锦行书“隐居求志”匾额。清咸丰年间,南阳刺史顾嘉蘅题的: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是对两地相争诸葛草庐的和稀泥。两侧加上了胡耀邦1958年来这里参观时,改了这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跋:霖束发受书,即知有诸葛忠武,未尝不流涟慨慕,想见其为人。后读《三国志》,见忠武不用魏延子午之计,窃疑其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及观忠武自居,惟以“谨慎”二字,然后知承祚之言非笃论也。今年春,霖以菲才,驻马南阳,适为忠武故里。瞻谒遗像,恭肃下拜,窃幸取则不远也。《诗》不云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纵不能止,心向往之。谨提祠额,用志宗仰。

“莘野高风”、“遗风伊吕”、“勋侔伊吕”。“第一良才”、“舜业尹功”、“惠我无疆”等匾额均是对诸葛亮的歌功颂德。

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体建筑,殿宇高大宏伟,为歇山式建筑。殿内端坐着老年形象的诸葛孔明。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

殿内还有个暖阁,里面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他纶巾羽扇,风度庄严,左边是他的长子诸葛瞻,右边是长孙诸葛尚。


“莘野高风”、“遗风伊吕”、“勋侔伊吕”。“第一良才”、“舜业尹功”、“惠我无疆”等匾额均是对诸葛亮的歌功颂德。

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体建筑,殿宇高大宏伟,为歇山式建筑。殿内端坐着老年形象的诸葛孔明。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

殿内还有个暖阁,里面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他纶巾羽扇,风度庄严,左边是他的长子诸葛瞻,右边是长孙诸葛尚。

拜殿两壁嵌有石刻,这点有些像东坡赤壁和山东的蓬莱阁。

东阁,有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这一共由2l块石碑组成,刻工精良,十分壮观,不可不看。《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建兴五年(227年)给后主刘禅上的奏章,畅述了自已为复兴汉室要“鞠躬尽瘁”的忠贞思想,成为“字字中间有涕零”的千古名篇,感染力极强。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抗金途中路过南阳,“遇雨,随宿于词内”,观看了《出师表》之后,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夜不成眠,坐以待旦,感慨万千,后经道人请求,挥涕走笔,把1300余字的前后《出师表》一气呵成,背诵写出,以抒胸臆。其字铁画银勾,龙飞凤舞,潇洒飘逸,奔放淋漓,表现了高超的书法艺术。

绕过大殿拾阶而上,进入了一处静谧秀丽的院落,院内古木交错,花卉盈庭,翠柏丛中簇拥着这座八角攒尖式建筑,就是闻名于世的诸葛草庐。

草庐为砖木结构,茅草盖顶,回廊相通,古朴简陋。草庐八角挑起,悬挂八只风铃,以八封阵势别具风格。

庐内竖立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石碑一通,正面刻有“汉诸葛孔明旧庐”七个大字,庐内及门额上悬挂着郭沫若先生及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书的匾额。

前一篇:2018福州漆器双年展·下
后一篇:2019春游:南阳卧龙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