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苍南:桥墩镇的碗窑村

标签:
旅游朱氏古居三官庙碗窑古戏台碗窑古龙窑 |
分类: 浙江安徽 |
在中国,被称为碗窑的村子很多,据说温州苍南桥墩的碗窑村是最值得去的碗窑村。这不,到了福鼎,就顺路来了,反正距离不远。在桥墩镇中午便餐,就沿着山路进来,也就八公里左右。就是当天进去的货车多,乡道道路狭窄,堵了一会。

到了村口,有个观景台,可以观看对面的景象。一边是三折瀑布,一边是古村落。

要进村,先要购票,这里已经成了景区了。好在里面环境不错,看到不少人自驾来这里休闲。

碗窑村旧称蕉滩或蕉滩碗窑,过去河流到这里应该比较平缓,才有这样的称呼。桥墩水库的修建,让这里的水位上升了。

该村曾为浙江民窑生产地,当时百姓把碗分成粗碗和细碗,粗碗便是像桥墩碗窑生产的那种碗,而细碗则是指江西景德镇较为高档的碗。而今碗窑许多村民外出经商与开矿,村里基本看到的都是老人。

据记载,明末清初,福建连城县的巫氏等先民为避战乱,一路远迁,至浙江平阳玉苍山麓南坡蕉滩时,被当地的资源条件吸引,定居下来,重操原籍旧业———手工操作烧制陶瓷器皿,尤以青花陶瓷闻名。代代相传,在清乾隆年间达到极盛。

当时碗窑小小一个村落,竟吸引了40余姓聚居,人口多达4000人。碗窑人秉传祖业,埋头做碗,除了三四家开小客栈的,另有十来个人懂一点“官话”,给不通当地方言的客商们做做“翻译”,其余的几千号人口基本从事手工制陶。村里客商云集。

现在这里烧窑已经落寞,但老房子依旧。当地开发美丽乡村,碗窑村浮出水面。要说苍南,以前还是平阳的一部分,1981年才分出来,历史上的平阳碗窑成了苍南碗窑。

古屋-陈氏祖宅,自成院落,是最典型的碗窑古民居:有厢房,有台门,有院落,有栏杆,有围墙,有地下室。

院落空地,对于这样依山而建的村落,可是比较难得的。



村中有一棵久经岁月的仙人掌树,树上还开了许多小花,我见过仙人掌开花,却还没见过这么大的开花仙人掌。据说,这仙人掌树历史悠久,陪伴着古村碗窑逐渐成长,从兴盛直至衰退,一起经历了风雨的洗礼。

再往上走,就看到水舂,当年应该舂陶土的。


还有水车,利用自然流水,真得佩服以前人们的智慧。

又是一间老屋,又是一处曾经的经典。


参天大树,时常出现。

漫步在那窄窄的石板小路上,沿路的青苔无限蔓延,清澈的小溪流奔腾不歇,一间间的瓦屋层层叠叠。

碗窑古龙窑,位于古村落顶窑天灯脚,口传由碗窑王氏族人于清乾隆年间建立。清代以来的230多年间,碗窑先后建造的19条窑之一,如今仅仅剩下这一条。1984年熄火停烧,2003年又重新点燃,烧制高温耐火砖,于2006年终其使命。它见证碗窑兴衰。而碗窑现存的古龙窑,确切的叫法应为“阶级窑“,阶级窑由龙窑逐步演化改进而来,最早于明代由德化制瓷人发明,故又称德化窑。

顶窑天灯脚区域,是碗窑村的重点。

穿过小街,就看到那碗窑古戏台,系清代木构建筑,依山而建,台基较高,歇山造,典雅精致,顶面那藻井上还留有戏曲故事的壁画,屋脊上的仙人走兽都依然清晰完好如初,栩栩如生,可见,保留的非常完整。


那戏台前面,为天井和三官庙,其结构与装饰一样完好,而该古戏台于1988年被列为苍南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小街很古朴,好像时光停滞。

这里的窑址,好像还是苍南县陶瓷总厂的产权,可见解放后这里曾经的集体化、国有化,并没有遗漏。

石板路,石墙砖墙,都是时光的留迹,时代的印记。

不断上坡,从新的高度看村落。

山坡上,水流不断,这里还算是小溪流。

山脚下的大溪流,在古代可是货运的好出口。


院落空地,对于这样依山而建的村落,可是比较难得的。



村中有一棵久经岁月的仙人掌树,树上还开了许多小花,我见过仙人掌开花,却还没见过这么大的开花仙人掌。据说,这仙人掌树历史悠久,陪伴着古村碗窑逐渐成长,从兴盛直至衰退,一起经历了风雨的洗礼。

再往上走,就看到水舂,当年应该舂陶土的。


还有水车,利用自然流水,真得佩服以前人们的智慧。

又是一间老屋,又是一处曾经的经典。


参天大树,时常出现。

漫步在那窄窄的石板小路上,沿路的青苔无限蔓延,清澈的小溪流奔腾不歇,一间间的瓦屋层层叠叠。

碗窑古龙窑,位于古村落顶窑天灯脚,口传由碗窑王氏族人于清乾隆年间建立。清代以来的230多年间,碗窑先后建造的19条窑之一,如今仅仅剩下这一条。1984年熄火停烧,2003年又重新点燃,烧制高温耐火砖,于2006年终其使命。它见证碗窑兴衰。而碗窑现存的古龙窑,确切的叫法应为“阶级窑“,阶级窑由龙窑逐步演化改进而来,最早于明代由德化制瓷人发明,故又称德化窑。

顶窑天灯脚区域,是碗窑村的重点。

穿过小街,就看到那碗窑古戏台,系清代木构建筑,依山而建,台基较高,歇山造,典雅精致,顶面那藻井上还留有戏曲故事的壁画,屋脊上的仙人走兽都依然清晰完好如初,栩栩如生,可见,保留的非常完整。


那戏台前面,为天井和三官庙,其结构与装饰一样完好,而该古戏台于1988年被列为苍南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小街很古朴,好像时光停滞。

这里的窑址,好像还是苍南县陶瓷总厂的产权,可见解放后这里曾经的集体化、国有化,并没有遗漏。

石板路,石墙砖墙,都是时光的留迹,时代的印记。

不断上坡,从新的高度看村落。

山坡上,水流不断,这里还算是小溪流。

山脚下的大溪流,在古代可是货运的好出口。

在高坡上,走向三折瀑。
从三折瀑下来,回到村落,经过由朱氏古居改建的碗窑博物馆,它座落在溪流边。
后一篇:深秋苍南:碗窑村的三折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