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江苏行:南京甘家大院(民俗馆)下

标签:
张方林金陵十八坊严凤英婚嫁育儿寿石轩 |
分类: 江苏上海 |
继续参观甘家大院中的非遗展馆,这里展出的是南京云锦。






嫦娥奔月,张林娣作品。

九鱼图,张林娣作品。

百蝶图,张林娣作品。

腾龙,张方林作品。

金箔剪纸,张方林作品。
19号的几进,都是非遗综合展。这一列,与15号的方向一致,但分别位于现在整个甘家大院的东西。这里展出南京白话,曲艺类。

第三进是传统音乐,民间文学。

快步走过19号,进入17号的一列。这里展出是金陵工巧系列。


空荡荡的前院,那些抱鼓石不知道是否是原物。

这些墙上的砖雕,倒是有历史。

17号的院落,位于中轴线上。如果说15号是祖屋,那么17号是后购进的,19号则是再后来扩大的。这里展出的是金陵十八坊。

喜轿,迎亲。

民国时期的陪嫁物品,看看有什么。








出嫁新娘子戴的凤冠。

高大的喜烛。

清代的手炉,可以和市博的比美。

栓孩石,南京民间多放置于床头,用丈二长红布条把石狮子和百日娃娃拴在一起,既可避免娃娃滑倒,也可供其玩耍。南京的拴孩石狮,一般是孩子一出生即由爷爷或外公请石匠打制,以“保镇”孩子健康成长,故一代传一代。

往南,有紫砂情怀的小院落。

还是戏剧脸谱展示。

寿石轩前的隔墙,叠着小假山。

最中间,我们最后到,这里叫寿石轩。这是甘熙宅第15号西侧一路建筑的最后一进,甘熙在寿石轩内完成了《寿石轩诗文集》以及《白下琐记》、《建康实录》、《侗荫随笔》、《日下杂识》、《灵谷寺志》、《金石题咏汇编》等著作。现在都是老人家来此聚会。






嫦娥奔月,张林娣作品。

九鱼图,张林娣作品。

百蝶图,张林娣作品。

腾龙,张方林作品。

金箔剪纸,张方林作品。

19号的几进,都是非遗综合展。这一列,与15号的方向一致,但分别位于现在整个甘家大院的东西。这里展出南京白话,曲艺类。

第三进是传统音乐,民间文学。

快步走过19号,进入17号的一列。这里展出是金陵工巧系列。

雕空的屏风隔,有了朦胧美。

空荡荡的前院,那些抱鼓石不知道是否是原物。

这些墙上的砖雕,倒是有历史。

17号的院落,位于中轴线上。如果说15号是祖屋,那么17号是后购进的,19号则是再后来扩大的。这里展出的是金陵十八坊。

“金陵十八坊”展示厅,则复原了南京地区的部分老街坊、老行当。“金陵十八坊”是明朝大量军需品与民用品的生产场所,云集工匠人口有十余万。在这里还能看到扇子店、当铺等已经消失的老行当。


走到最南,又是到了花园。



走到最南,又是到了花园。

南京民俗馆,这里是婚嫁育儿展示厅。最醒目是大厅中间的“抓周”习俗。新生儿呱呱坠地之后,做父母的首先要记下诞生的年月日时,谓之“生辰”。小儿满一岁那天,称“周岁”,这是婴儿出世后的第一个生日。孩子周岁这天最具传统特色的活动是举行“抓周”仪式。


用盘盛书籍、笔砚、钱币、算盘、吃食、玩具、针线、尺子、化妆品等。把孩子抱来,让其随意抓取,大人不作任何诱导,以预测和检验孩子一生的志趣、性情、爱好、智愚和前途,近似占卜小孩的命运。看看好玩,值得一试。



民国时期的陪嫁物品,看看有什么。








出嫁新娘子戴的凤冠。

高大的喜烛。

清代的手炉,可以和市博的比美。

栓孩石,南京民间多放置于床头,用丈二长红布条把石狮子和百日娃娃拴在一起,既可避免娃娃滑倒,也可供其玩耍。南京的拴孩石狮,一般是孩子一出生即由爷爷或外公请石匠打制,以“保镇”孩子健康成长,故一代传一代。

往南,有紫砂情怀的小院落。

还是戏剧脸谱展示。

寿石轩前的隔墙,叠着小假山。

最中间,我们最后到,这里叫寿石轩。这是甘熙宅第15号西侧一路建筑的最后一进,甘熙在寿石轩内完成了《寿石轩诗文集》以及《白下琐记》、《建康实录》、《侗荫随笔》、《日下杂识》、《灵谷寺志》、《金石题咏汇编》等著作。现在都是老人家来此聚会。

后一篇:春天宁德:洋中古镇东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