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江苏行:徐州云龙山上

标签:
怀古亭放鹤亭苏东坡张山人兴化寺 |
分类: 江苏上海 |
徐州云龙山作为旅游景点等级不低,达到AAAA,以前没什么听说,毕竟路途遥远。到了徐州,查看资料,既然是免费的,就顺路在看看。前一天去了徐州博物馆,已经是熟门熟路了,好在当天天气转晴,老天爷还是给面子呀。

最早张山人的放鹤亭,屡坍屡修,世代存留。明嘉靖十一年、清同治十一年曾重建过。辛亥革命后也曾修过。但嗣后年久失修。解放后拨款修缮,恢复旧观。1979年放鹤亭又加整修,彩栋丹楹。焕然一新。原来悬挂的乾隆所书“放鹤亭”匾额,改用苏轼笔迹,重新制匾,高悬其上。

放鹤亭西侧有饮鹤泉,泉亭相依已逾千载。距放鹤亭南20米,饮鹤泉南10多米处,还有一座建在高耸之处的小亭招鹤亭,因《放鹤亭记》有招鹤之歌而得名。放鹤亭、饮鹤泉和招鹤亭这三座古迹有着密切的关系。

招鹤亭为砖木结构,小巧玲珑,檐角欲飞,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现在可是红带飘飘。


观景台,云龙山,据说有九节。这里看过去,倒是有点像双乳峰。


牌坊进来,就是小坡,不高的石头上,云龙山三个大字,格外鲜红。这来自明朝的莫于齐,万历年间,他在徐州担任兵备右参政。

山坡这边再瞧瞧,一个水潭,介绍说这个水来自半山坡上的卧牛泉。



戴传贤的题字石刻,民国十九年,那是1930年,正是老蒋和阎锡山、冯玉祥中原大战的时间。

经过怀古亭,1952年毛主席登山来过这里。

这一片,属于云龙山的西北坡,所以上午还是没有阳光普照。

先来到大士岩,它的来历是,在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时任徐州知府的姜焯在山顶修放鹤亭,让工役在西坡塔建看守放鹤亭的房舍。在挖房舍的地基时,发现一巨石,石质精美,状如观音,于是姜焯从山东请来技术精良的石匠,让其仿照山下黄茅岗唐吴道子所作观世音石碑画像,凿成“送子观音”像。

这边,西下有路通往山的西门。


走过张山人故址。半月形院门门额上有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书写的“张山人故址”5个隶字。“张山人”即北宋隐士云龙山人张天骥,最初就是他筑了放鹤亭。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家有花园、田宅,在云龙山西麓黄茅岗筑有草堂。他爱好诗书、花木和音乐。他父母和他本人深受道家影响。

这已经在云龙山之巅了。很真不高。大士岩寺,也在这里建个庙门。


云龙山的名胜,主要在这山顶了。这边有放鹤亭,石头上放着“壮观”二字,还是裂开的石碑。那可是太白先生的石碑哟。说明为“此太白书也,旧在济宁。余以云龙山气象雄杰,河山苍薄,雅与是书称,因摹勒于此。乾隆元年春正月上元日。梁南李根云谨识。”李根云是雍正年间徐州知府,当官都要为当地做贡献,这位知府也是干了一件好事。

90年代立的苏东坡的放鹤亭记。元丰元年秋,苏轼因为和张山人的密切关系,写了《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因此文脍炙人口,被选入《古文观止》,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

山坡这边再瞧瞧,一个水潭,介绍说这个水来自半山坡上的卧牛泉。

相传这石壁上的“曲港跳鱼”四字为北宋时期徐州知州苏轼所题,老苏在哪里都是明星,他待过的地方也就成了名胜。

寻路而上,介绍说云龙山的人文大多集中在北面这一片。

戴传贤的题字石刻,民国十九年,那是1930年,正是老蒋和阎锡山、冯玉祥中原大战的时间。

经过怀古亭,1952年毛主席登山来过这里。

这一片,属于云龙山的西北坡,所以上午还是没有阳光普照。

先来到大士岩,它的来历是,在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时任徐州知府的姜焯在山顶修放鹤亭,让工役在西坡塔建看守放鹤亭的房舍。在挖房舍的地基时,发现一巨石,石质精美,状如观音,于是姜焯从山东请来技术精良的石匠,让其仿照山下黄茅岗唐吴道子所作观世音石碑画像,凿成“送子观音”像。

这边,西下有路通往山的西门。

大士岩毁于文革时期,现在的大士岩,又是近代重建,就没进去参观。

走过张山人故址。半月形院门门额上有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书写的“张山人故址”5个隶字。“张山人”即北宋隐士云龙山人张天骥,最初就是他筑了放鹤亭。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家有花园、田宅,在云龙山西麓黄茅岗筑有草堂。他爱好诗书、花木和音乐。他父母和他本人深受道家影响。

这已经在云龙山之巅了。很真不高。大士岩寺,也在这里建个庙门。

大士岩居高临下,倒是观看徐州西部的好场所。

云龙山的名胜,主要在这山顶了。这边有放鹤亭,石头上放着“壮观”二字,还是裂开的石碑。那可是太白先生的石碑哟。说明为“此太白书也,旧在济宁。余以云龙山气象雄杰,河山苍薄,雅与是书称,因摹勒于此。乾隆元年春正月上元日。梁南李根云谨识。”李根云是雍正年间徐州知府,当官都要为当地做贡献,这位知府也是干了一件好事。

90年代立的苏东坡的放鹤亭记。元丰元年秋,苏轼因为和张山人的密切关系,写了《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因此文脍炙人口,被选入《古文观止》,云龙山和放鹤亭也因此闻名于世。

最早张山人的放鹤亭,屡坍屡修,世代存留。明嘉靖十一年、清同治十一年曾重建过。辛亥革命后也曾修过。但嗣后年久失修。解放后拨款修缮,恢复旧观。1979年放鹤亭又加整修,彩栋丹楹。焕然一新。原来悬挂的乾隆所书“放鹤亭”匾额,改用苏轼笔迹,重新制匾,高悬其上。

放鹤亭西侧有饮鹤泉,泉亭相依已逾千载。距放鹤亭南20米,饮鹤泉南10多米处,还有一座建在高耸之处的小亭招鹤亭,因《放鹤亭记》有招鹤之歌而得名。放鹤亭、饮鹤泉和招鹤亭这三座古迹有着密切的关系。

招鹤亭为砖木结构,小巧玲珑,檐角欲飞,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现在可是红带飘飘。

招鹤亭前,一块御碑,只剩下头部。咳。

观景台,云龙山,据说有九节。这里看过去,倒是有点像双乳峰。

这里有座兴化寺,原名石佛寺,徐州八大古寺之一。进入需要另外购票。

我们是从上往下参观,有点顺序颠倒了。
后一篇:三月江苏行:徐州云龙山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