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适于心-明代永乐皇帝的瓷器

标签:
甜白瓷青花青瓷内府梅瓶永乐瓷器 |
分类: 港澳台湾 |
「洁素莹然,甚适于心」是永乐皇帝对自己心爱瓷器的赞誉。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1403-1424),是明代第三位皇帝。在他当政的二十二年期间,文治武功兼备,如营建紫禁城、派遣舰队交通南洋﹑编辑永乐大典﹑製作大量官方用器等,建树极多。其中,这些合于永乐皇帝心意的瓷器,经过了六百年的岁月,留存至今,不仅展现永乐时期瓷器的工艺成就,同时是多方文化来往的具体例证。
永乐皇帝的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甜白、青花及红釉瓷器。甜白釉色创烧于永乐,恬静优雅,开创白瓷新面貌。青花瓷器的造型丰富多变,有许多文化交流下产生的新器形。红釉瓷器光莹鲜艳,也成为后世追仿的对象。在朝廷的要求和监督下,瓷器先由内府「定夺样制」,才发给窑厂照样製作。官用作品器形规整、釉色纯正、纹饰合于规范的现象在此时开始建立。不合标准的作品往往被刻意击碎,掩藏起来,烧成的瓷器则作为国家礼仪或宫廷日常之用,或成为赏赉外交邦国的礼物。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传世永乐瓷器,质量俱精,本次展览特别精选一百件左右的作品,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内府烧造」,呈现永乐时期瓷器的性质、面貌及特色。
明永乐青花内府梅瓶,这存世只有五件,内府一词,明代专指宫廷而言。明王世懋所著《窥天外乘》一书称:“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同时期,谢肇淛所作笔记《五杂俎》中亦言,“……惟饶州景德镇所造,遍行天下。每岁内府颁一式度,纪年号于下。”亦从文献角度证明青花内府梅瓶为明代宫中所制,并使用于宫廷生活。

明代晚期的文人在谈论明初官方用瓷时,曾经提到「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騌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段话清楚地总结了永乐时期瓷器的性质、面貌及特色。这些在景德镇烧造的「内府」铭梅瓶、爵、爵盘以及带有龙凤纹的瓷器,说明永乐瓷器为官方所製作、使用的性质。珍贵且带有「永乐年製」篆款的红釉瓷器,光素洁白或带有暗花的甜白瓷器以及以外来钴料「苏麻离青」绘製的青花瓷器,是永乐时期最受瞩目的三种瓷器。它们与纯淨的颜色釉瓷器及同样带有官方样式的龙泉窑青瓷,共同展现出永乐皇帝瓷器特有的样貌及风格。
青瓷划花莲瓣碗
明 永乐-宣德 龙泉窑

甜白四季花卉纹莲子碗
明 永乐

青花四季花卉纹莲子碗
明 永乐
这三件碗的器形相类,都是口部微外侈,深弧形壁,上丰下敛,尖底,并带矮圈足,称为莲子碗。三者的装饰纹样布局也几乎相同:其中的白瓷碗器内口沿下印波涛纹一圈,週壁印缠枝牡丹、菊花纹饰各三朵,碗心为折枝菊花纹。外面口沿下划回纹一道,週壁为略凸起的菊瓣纹。青花碗的纹饰与白瓷碗相类,不同处是在碗心绘画折枝枇杷纹。青瓷碗的外壁为莲瓣,内壁口沿下为回纹一圈,碗心另有五瓣葵花纹。

翠青釉三繫盖罐
明 永乐
翠青釉是永乐时期开始创烧的颜色釉,因颜色类似翠竹之青色而得名。这件盖罐颈部短而微歛,器身扁圆,肩部有三个四瓣花托饰的环形繫耳,圈足浅,带平顶直口盖扣于环形繫耳之内,是永乐时期独有的罐式。罐裡、圈足内及盖内施青白釉,其馀施翠青釉。翠青釉以氧化铁为呈色剂,釉面的玻璃质感强,釉内满布气泡状如鱼子,色调淡雅清新,传世品并不多见。

青花四季花卉纹碗

青花缠枝花卉纹莲花式盘

青花一把莲盘
明 永乐
高6.3公分 深5.4公分 口径33公分 足径24.2公分
盘子弧壁,矮圈足。器底露胎,全器以青花为饰。口沿下是海水波涛纹,内壁有莲花、石榴、菊花等各式花朵共十三朵,外壁口沿下绘卷草纹,壁面画缠枝花卉十四朵,近圈足处有回纹一週。盘心主纹饰是莲花、慈菇等扎成的花束。因为外交往来以及贸易交换等因素,土耳其的托普卡普宫殿博物馆以及伊朗的阿德卑尔神庙收藏有大量的十五世纪初期青花瓷器,类似这件作品的青花一把莲盘,在两大收藏中也都可以见到。在阿德卑尔神庙收藏一件同类型盘子,器底有「青花磬口花盘一样」及与价格相关记载的墨书,可以让人遥想其流通海外的情景。

青花波涛龙纹爵托盘
青花波涛龙纹爵杯
青花波涛龙纹爵托盘
明 永乐


第二单元「对外交流」展现瓷器上所见与西藏以及中西亚文化交流的轨迹
永乐时期,因为宗教、外交、贸易等因素,与西藏及中、西亚世界的交流与互动非常频繁,器物的形制、纹饰也反映了不同文化间交流的痕迹。皇室崇敬藏传佛教,也重视与西藏各教派高僧的往来,赏赐物品当中包含有珍贵的瓷器,也製作了许多带有宗教意涵的器皿。另一方面,朝廷派遣陈诚等经由陆路以及郑和经由海路广泛联繫中亚与西亚各国,製作了一批模仿伊斯兰世界金属器、玻璃器器形或纹饰的瓷器作品,极具时代特色。透过相异材质器物间的模仿与创造,可以看到永乐皇帝积极对外交流的需求及企图心。
青花朵莲梵文勺
明 永乐
这是传世唯一一件永乐时期的瓷质大勺。这件勺子的尺寸极大,勺口宽而深,握柄细长。器身内外满釉,只有勺缘露胎,可以推测勺子是覆烧而成。全器以青花为饰,器内满书青花梵文种子字,器外散点式分布二十四朵莲花。
种子字是诸佛菩萨的象徵。景德镇珠山遗址曾出土一件同形大勺,这种带有种子字及朵莲的瓷质大勺,很可能是皇室的宗教用器,而器外散点式分布的朵莲,也和永乐时期佛经上的装饰十分相似。乾隆皇帝为了这件大勺特别配置了一个鹅形紫檀木座,托座内并刻「乾隆御玩」一行四字楷书以及「≡」及「隆」两枚印文,显示乾隆皇对其的珍视。

青花藏文高足碗 明
宣德
青花藏文穿莲双龙纹僧帽壶
明 宣德

明 永乐
青花爵杯搭配山形托盘首见于明代永乐时期。爵杯仿青铜爵器形,前有椭圆流,后带尖形尾,左右有双柱立于口沿,器腹下承三足。托盘折沿、平底,底有四如意形足,盘中央突起一座三山形支柱,三山之间略凹并有三孔隙,供瓷爵的腹部及三足歇放,所以也称「歇爵山盘」。瓷爵外壁两侧各画一条五爪云龙,其下画海水江崖纹,三足各饰如意云纹及双线,器底有涩胎一圈,中央施釉并画莲花一朵,器内纯白无纹饰。盘中心除了三山形凸起外,四週绘饰双龙纹以及海水波涛纹,口唇上画勾云卷草纹、盘外画折枝番莲花二层,四足各有如意云及番莲一朵,盘底中心露出緻密洁白胎体。相同的爵杯和托盘组合在景德镇负责烧造宫廷用器的珠山遗址曾有出土。


第二单元「对外交流」展现瓷器上所见与西藏以及中西亚文化交流的轨迹
永乐时期,因为宗教、外交、贸易等因素,与西藏及中、西亚世界的交流与互动非常频繁,器物的形制、纹饰也反映了不同文化间交流的痕迹。皇室崇敬藏传佛教,也重视与西藏各教派高僧的往来,赏赐物品当中包含有珍贵的瓷器,也製作了许多带有宗教意涵的器皿。另一方面,朝廷派遣陈诚等经由陆路以及郑和经由海路广泛联繫中亚与西亚各国,製作了一批模仿伊斯兰世界金属器、玻璃器器形或纹饰的瓷器作品,极具时代特色。透过相异材质器物间的模仿与创造,可以看到永乐皇帝积极对外交流的需求及企图心。
青花朵莲梵文勺
明 永乐
这是传世唯一一件永乐时期的瓷质大勺。这件勺子的尺寸极大,勺口宽而深,握柄细长。器身内外满釉,只有勺缘露胎,可以推测勺子是覆烧而成。全器以青花为饰,器内满书青花梵文种子字,器外散点式分布二十四朵莲花。
种子字是诸佛菩萨的象徵。景德镇珠山遗址曾出土一件同形大勺,这种带有种子字及朵莲的瓷质大勺,很可能是皇室的宗教用器,而器外散点式分布的朵莲,也和永乐时期佛经上的装饰十分相似。乾隆皇帝为了这件大勺特别配置了一个鹅形紫檀木座,托座内并刻「乾隆御玩」一行四字楷书以及「≡」及「隆」两枚印文,显示乾隆皇对其的珍视。

青花藏文高足碗

甜白划花葫芦形绶带耳扁壶
明 永乐
青花图案花纹葫芦形绶带耳扁壶
明
永乐
绶带耳扁壶是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生产不辍的器形。扁壶器呈葫芦形,上半部直口斜壁,中间颈部收束,下半部腹部扁圆,器腹中央有一道明显接痕,器底带椭圆形浅圈足,器身上部左右两侧各以绶带形耳连接肩颈。四件作品中,第一件施以甜白釉,平素无纹。另外三件则在器身上以细线或青料绘画转枝花草纹及几何花卉纹饰。这类器物主要在行旅往来之时使用,器形可以看到马木路克王朝(Mamluk
Dynasty,
1250-1517)金属器及陶器的影响。上方渐收的口部,可以防止装盛于其内的水等液体在行进间向外溢出,两侧的双繫耳可以用来綑绑绳索,可然后吊繫于人、马、骆驼之上,方便移动。由这四件绶带耳扁壶的器形弧度比例、装饰纹样组合以及圈足的高低方圆,可以感受永乐到宣德之间同形器微妙的变迁轨迹。

青花花卉纹扁壶
明 永乐


青花花卉纹扁壶

青花人物纹如意耳扁壶
明 永乐
高29.7公分 口径3.6公分 足长12.0公分 足宽8.0公分
如意耳扁壶的器形受到中西亚陶器及玻璃器的影响。小口,细颈,腹部扁圆,平底无足,颈部两侧各有一弓形耳连接颈部和肩部。全器以青花为饰,颈上画青花蕉叶纹。腹部两面画山水,肩部及近底处各画仰覆莲瓣纹一週。腹部中央如同一小景,前景有坡石水脚,中景为树石。扁壶一面有三人,另一面有二人,共有乐舞人物五名于远山近景间。人物的脸容和服饰呈现异族面貌。人物的姿态与组合和十四世纪伊斯兰祈求乾涸泉水再度流动的画作相当近似。以人物作为装饰主题的如意耳扁壶存世目前所知仅有二件,一件典藏于本院,另一件收藏于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十分可贵。
明 永乐
高29.7公分 口径3.6公分 足长12.0公分 足宽8.0公分
如意耳扁壶的器形受到中西亚陶器及玻璃器的影响。小口,细颈,腹部扁圆,平底无足,颈部两侧各有一弓形耳连接颈部和肩部。全器以青花为饰,颈上画青花蕉叶纹。腹部两面画山水,肩部及近底处各画仰覆莲瓣纹一週。腹部中央如同一小景,前景有坡石水脚,中景为树石。扁壶一面有三人,另一面有二人,共有乐舞人物五名于远山近景间。人物的脸容和服饰呈现异族面貌。人物的姿态与组合和十四世纪伊斯兰祈求乾涸泉水再度流动的画作相当近似。以人物作为装饰主题的如意耳扁壶存世目前所知仅有二件,一件典藏于本院,另一件收藏于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十分可贵。
青花竹石图碗

青花岁寒三友图碗

青花四季花卉纹盖罐

红釉金彩双龙赶珠纹碗

甜白釉高足碗

甜白三繫竹节把壶
明 永乐
单把壶的壶身呈半球形,小口、短直颈、圆肩、器腹略内敛、平底、浅凹足。器肩上有三个环形繫钮,器身一侧带曲流,另一侧带竹节把手,并有一平顶直璧原形盖罩住口颈。全器除足底露胎外,均施以白釉。全器光素无纹,釉色洁白莹润。相同器形之瓷壶存世不多,本院另藏有一件器形相同,器身饰以凤凰一对的青花三繫竹节把壶,有学者推测两者皆为明初宫庭用茶器。广东台山南宋沉船中,曾出水有类似造型的锡壶,也有学者据以推测其为穆斯林使用的汤瓶。


甜白四季花卉纹双系盖罐

甜白四系罐

甜白双耳瓶

第三单元「承袭与模仿」,呈现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仿作,希望透过本次展览,参观者能从中看到传世永乐官方用瓷的时代面貌及文化意涵。
青花波涛花卉纹折沿洗

青花波涛花卉纹折沿洗

青花花鸟纹如意耳扁壶

青花花果纹如意耳扁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