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若水澄华—院藏玻璃文物特展

标签:
玻璃文物玛瑙翡翠水晶汪精卫 |
分类: 港澳台湾 |
玻璃,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又有颇黎、陆离、流离、琉璃、药玉、瓘玉、玻瓈、料器等名称,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早诞生的人工材料之一,至今仍影响人们生活的多种层面。考古资料显示古埃及与西亚地区约于西元前三千年左右出现具原始玻璃性质,称之为费昂斯(faience)或釉砂的物质,以及烧成温度较高的玻砂(frit)製成的物件。西周时期的考古发现亦可见此类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份,所烧製出近似玻璃质感的物件。随著历史的发展,玻璃由如玉如石,带有光泽的人工材质,初而隐约映光,逐渐澄澈透光,以至成为可供摄光照影的多功能材质,其特有的美感质素与不断延展的应用功能,持续传达开物为用,融旧创新的永续价值。
台北故宫典藏玻璃文物,源自清宫庋藏各类器用。包括佩饰器、文房具、容器、陈设用品、装置配件等。其中不乏收纳于多宝格,代表宫廷製作或西洋珍奇的精美物件。其体积尺寸容或小巧精微,却展现有别于大型用器的收藏品味,以及玻璃作为特殊人工材料,在清代皇室的责成督製下所呈现多面向的发展。此次展览以清宫玻璃用器为主轴,包括以玻璃为主要製作材质之器物,以及採用玻璃为镶嵌材料或光学构件之器物,并将藏品内,具原始玻璃性质与造形、製作技术、色彩表现上相关之其他材质文物,交互对应其中,以期呈现清代玻璃工艺蕴涵的文化传承、融会与变迁。
民国
碧玉屏风
抗日战争中汪精卫赠日本天皇,战后归还。
深蓝玻璃描金画珐琅盒
翡翠雕花鸟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