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广州:南越王博物馆 杨帆通海两千年

标签:
南越王西汉陶器唐代清代瓷器杂谈 |
分类: 赣琼两广 |
2017年11月,去印尼经过广州,抽空逛一下。小雨中,乘地铁来到南越王博物馆,出口就到。
《广州:扬帆通海两千年》是为广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策划的专题展览,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综合陈列楼现有三个临时展览大厅为场地,以时间为主线,以广州申遗的六个史迹点——南越国-南汉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光孝寺、南海神庙及古码头遗址、怀圣寺光塔和清真先贤古墓为线索,布局设计陈列大纲,并对展厅进行场景还原改造,以突出广州乃至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普遍性价值。
“蕃禺”汉式铜鼎,西汉南越国时期。
南越王墓出土汉式铜鼎共18件,其中9件器身有“蕃禺”或“蕃”的铭文。番禺就是今天的广州,它在秦朝时是南海郡的郡治,南越国时为都城,这件25禺”铜鼎说明广州建城已有221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广州城市建设史的重要物证。
蒜瓣纹银盒,西汉南越国时期
银盒盖身相合呈扁球形。盖子和盒身上采用锤牒工艺制成对向交错的蒜头型凸纹。这种工艺与纹饰、造型是古代西亚波斯银器的特点,而与中国本土的不同。专家认为这是一件海外舶来品,银盒进入中国后,工匠根据汉代银器的特点,在盖子上焊接了盖钮,在盒底加了圈足,还在器身上留下了许多铭文。西汉时期,广州已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重列式神兽镜,东晋时期,1995年出土
青釉瓷瓶,
南朝时期,2006年出土
陶船,东汉,2012年出土
陶船,东汉,1997年出土
船纹同提筒,
西汉南越国时期
提筒是古代越族储酒的器物。墓中出土大小不一的提筒共9件,这是最精美的一件。筒身有四组船纹,反映的是一支大型作战船队在战争结束后凯旋的场景。船体明显绘出甲板,船内分舱,满载战利品,其中
的一舱内满是铜鼓。船上还绘有海龟、海鱼和海鸟,并有“羽人”战士提敌首级或执宰俘虏等情形,这是目前考古发现规模最大和最为完备的海船图形。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陶熏炉,
东汉,2006年出土
陶熏炉,
东汉,1974年出土
陶俑座灯,西汉晚期,
2010年出土
陶俑座灯,西汉晚期,
2006年出土
陶脊兽,唐代,1994年出土
褐彩青釉陶鱼,唐代,1994年出土
波斯蓝釉陶瓶,2008年出土
三彩碗,唐代,2004年出土
青瓷褐彩执壶,唐代,2004年出土
前一篇:长沙博物馆:妇好墓出土文物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