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博物馆:妇好墓出土文物展下

标签:
司母辛铜方鼎刻辞卜甲兽面纹铜瓿后母青铜方尊圈足铜觥 |
分类: 展览艺术 |
继续参观妇好墓出土文物
司母辛铜方鼎
鼎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炊煮器,逐渐被赋予祭祀礼器的内涵。铜方鼎出现于商代,成偶数使用。妇好墓随葬一对两件司母辛铜方鼎,口沿下一周夔(龙纹的侧面像)龙纹为主纹饰。铭文“司母辛”铸于口下内壁,表明该鼎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辛而铸造的,“辛”是妇好去世后在宗庙被供奉的庙号。此鼎重达117.5公斤,是不多见的商代大型重器。

妇好平底铜盉

妇好铜圆斝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所谓“礼以酒成”,酒器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礼器之一。文献记载铜斝用以行祼礼,亦可滤酒,双柱可能用来悬挂滤酒网。此斝腹底中部铸铭文“妇好”,腹、足有丝织品残迹,鋬下有粗纺织品残迹,说明下葬时曾用多层织物包裹。如此高大的铜斝不多见,妇好墓随葬了8件大铜斝(含3件铜方斝)。

妇好铜方斝
铜斝是盛酒器,特征为口沿有两个立柱,腹侧有鋬(把手),足为尖锥形。妇好墓出土铜斝12件,其中方斝4件,圆斝8件。方形铜器冶铸工艺复杂,因而商代方形铜礼器一般出土于王室、高中级贵族墓葬,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此斝口沿下饰蕉叶纹,上腹饰夔龙纹,下腹饰兽面纹。腹底铸铭文“妇好”,应是妇好生前用器。

玉象
在西周中期(前10世纪中叶)之前,中原地区气候温湿,年平均温度比现代高,适合野象栖息。河南古称豫州,就是因出产大象而得名。古文献记载商人驯养大象,甲骨卜辞也有关于捕猎大象的记录。在殷墟多次发现象骨和象牙制品,在王陵区祭祀坑内还发现一只颈系大铜铃的亚洲幼象骨骸,证实了商人驯象的传说。这件玉象憨态可掬,夸张地表现了大象的驯服神态。

用龟甲制成的刻辞卜甲
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以实物印证了这些记载。妇好墓长5.6米,宽4米,椁室以上分为六层。虽然不是大墓,但随葬品非常多。据统计,在墓室的不同土层,以及棺椁内外,共出土随葬器物1928件,其中铜器468件,玉器755件,石器63件,宝石制品47件,骨器564件,象牙器皿3件,陶器11件,蚌器15件。另外还有货贝6820多个。

刻辞卜骨
刻辞为:御日丙豕,又豆丁妣 又妣戊豕 又父乙豚
是目前难以释读的字。妣指女性祖先,丁妣即妣丁,指庙号为丁的女祖。豕指猪,豚即小猪。这条刻辞卜问,是否用猪祭祀(妣)丙、妣丁、妣戊,是否用小猪祭祀父乙。这块卜骨是牛肩胛骨,宽而薄,稍加烧灼即爆裂,最宜占卜。


兽面纹铜瓿

后母青铜方尊

铜爵

青铜钺

司母辛铜方鼎
鼎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炊煮器,逐渐被赋予祭祀礼器的内涵。铜方鼎出现于商代,成偶数使用。妇好墓随葬一对两件司母辛铜方鼎,口沿下一周夔(龙纹的侧面像)龙纹为主纹饰。铭文“司母辛”铸于口下内壁,表明该鼎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辛而铸造的,“辛”是妇好去世后在宗庙被供奉的庙号。此鼎重达117.5公斤,是不多见的商代大型重器。


妇好平底铜盉

妇好铜圆斝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所谓“礼以酒成”,酒器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礼器之一。文献记载铜斝用以行祼礼,亦可滤酒,双柱可能用来悬挂滤酒网。此斝腹底中部铸铭文“妇好”,腹、足有丝织品残迹,鋬下有粗纺织品残迹,说明下葬时曾用多层织物包裹。如此高大的铜斝不多见,妇好墓随葬了8件大铜斝(含3件铜方斝)。

妇好铜方斝
铜斝是盛酒器,特征为口沿有两个立柱,腹侧有鋬(把手),足为尖锥形。妇好墓出土铜斝12件,其中方斝4件,圆斝8件。方形铜器冶铸工艺复杂,因而商代方形铜礼器一般出土于王室、高中级贵族墓葬,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此斝口沿下饰蕉叶纹,上腹饰夔龙纹,下腹饰兽面纹。腹底铸铭文“妇好”,应是妇好生前用器。

玉象
在西周中期(前10世纪中叶)之前,中原地区气候温湿,年平均温度比现代高,适合野象栖息。河南古称豫州,就是因出产大象而得名。古文献记载商人驯养大象,甲骨卜辞也有关于捕猎大象的记录。在殷墟多次发现象骨和象牙制品,在王陵区祭祀坑内还发现一只颈系大铜铃的亚洲幼象骨骸,证实了商人驯象的传说。这件玉象憨态可掬,夸张地表现了大象的驯服神态。

用龟甲制成的刻辞卜甲
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以实物印证了这些记载。妇好墓长5.6米,宽4米,椁室以上分为六层。虽然不是大墓,但随葬品非常多。据统计,在墓室的不同土层,以及棺椁内外,共出土随葬器物1928件,其中铜器468件,玉器755件,石器63件,宝石制品47件,骨器564件,象牙器皿3件,陶器11件,蚌器15件。另外还有货贝6820多个。

刻辞卜骨
刻辞为:御日丙豕,又豆丁妣 又妣戊豕 又父乙豚
是目前难以释读的字。妣指女性祖先,丁妣即妣丁,指庙号为丁的女祖。豕指猪,豚即小猪。这条刻辞卜问,是否用猪祭祀(妣)丙、妣丁、妣戊,是否用小猪祭祀父乙。这块卜骨是牛肩胛骨,宽而薄,稍加烧灼即爆裂,最宜占卜。


兽面纹铜瓿

后母青铜方尊

铜爵

青铜钺

龙首提梁铜卣
提梁卣的壶盖设计着实令人惊异。为保证壶盖的严密与稳定,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壶盖脱落而造成的洒漏,提梁的一侧添加了可移动的环链锁扣。使用时只需将锁扣套过壶盖上的小鸟压住壶盖就OK了。

妇好圈足铜觥
妇好墓出土铜觥八件,包括圈足和四足两种形制。此觥盖首为虎头兽面纹,盖尾兽面纹似鸮(xiāo,猫头鹰)。盖与器身扣合后,正视为一蹲坐的虎,后视为一站立的鸱鸮,造型独特,设计精巧。器底中部铸铭文“妇好”。

铜瓿
以前提起饕餮纹,总会将其与威严、狰狞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这个嘛,各种大眼,太萌。

玉人
椅子等高坐具从唐代开始普及,在此之前古人跪坐在席、榻上,标准坐姿是跽坐,即双膝跪地、脚背贴地、臀落踝上,手放膝上。这件玉人呈现的就是一位跽坐贵族,所穿的窄长袖有花纹短衣是商代贵族的流行服饰。头顶中心梳小辫,辫上似缚有发绳,“辫发”也是商代玉人常见发型。头顶有左右相通的小孔。两腿之间有一较大圆孔,可供插嵌。

妇好铜钺
夏商周时期的铜钺象征军事征伐、刑杀之权。妇好墓共出土四件铜钺,是目前所见商代贵族墓随葬铜钺第二多者(最多者随葬七件铜钺),进一步印证了妇好执掌帅权、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这件铜钺装饰的虎食人纹在商代青铜纹饰中多次出现,推测具有巫师通灵的涵义。虎食人纹下铸铭文“妇好”二字。

玉璧
商周时期的玉璧小于新石器时代,壁面平滑,内外缘厚度相当,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孔一般都很规整。商代有的玉璧被埋在宫殿宗庙基址的夯土下,用于奠基祭祀。妇好墓出土玉璧12件,有成组出现、大小依次递减的现象。

玉戈

玉斧

玉虎
这件玉虎作行走状,身饰云纹。凶猛的老虎作为力量的象征,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成为艺术创作题材。妇好墓随葬了8件玉虎,虽形态各异,但均张口露齿,气势逼人。这些玉虎有的可以穿绳随身佩戴,有的如这件玉虎则是摆件装饰。如此之多的玉虎伴随妇好身侧,益加彰显女虎将的威名。

玉鸮
早在史前时期,猫头鹰已被中国先民视为祥瑞神鸟,这一传统延续到了商代。但从西周中期之后,猫头鹰开始被斥为恶鸟。这件玉鸱鸮呈站立状,尾与足之间有槽,足下两侧各有一个未钻穿的小孔,头顶后有一上下对穿的小孔,可插嵌亦可佩戴。

玉戈

玉戈

铜戈
用作礼器的戈也是镶嵌有绿松石的,似乎还有些图案。绿松石的莹润光泽配上青铜的古朴冷峻,颜色协调,质感互补。


提梁卣的壶盖设计着实令人惊异。为保证壶盖的严密与稳定,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壶盖脱落而造成的洒漏,提梁的一侧添加了可移动的环链锁扣。使用时只需将锁扣套过壶盖上的小鸟压住壶盖就OK了。

妇好圈足铜觥
妇好墓出土铜觥八件,包括圈足和四足两种形制。此觥盖首为虎头兽面纹,盖尾兽面纹似鸮(xiāo,猫头鹰)。盖与器身扣合后,正视为一蹲坐的虎,后视为一站立的鸱鸮,造型独特,设计精巧。器底中部铸铭文“妇好”。

铜瓿
以前提起饕餮纹,总会将其与威严、狰狞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这个嘛,各种大眼,太萌。

玉人
椅子等高坐具从唐代开始普及,在此之前古人跪坐在席、榻上,标准坐姿是跽坐,即双膝跪地、脚背贴地、臀落踝上,手放膝上。这件玉人呈现的就是一位跽坐贵族,所穿的窄长袖有花纹短衣是商代贵族的流行服饰。头顶中心梳小辫,辫上似缚有发绳,“辫发”也是商代玉人常见发型。头顶有左右相通的小孔。两腿之间有一较大圆孔,可供插嵌。

妇好铜钺
夏商周时期的铜钺象征军事征伐、刑杀之权。妇好墓共出土四件铜钺,是目前所见商代贵族墓随葬铜钺第二多者(最多者随葬七件铜钺),进一步印证了妇好执掌帅权、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这件铜钺装饰的虎食人纹在商代青铜纹饰中多次出现,推测具有巫师通灵的涵义。虎食人纹下铸铭文“妇好”二字。

玉璧
商周时期的玉璧小于新石器时代,壁面平滑,内外缘厚度相当,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孔一般都很规整。商代有的玉璧被埋在宫殿宗庙基址的夯土下,用于奠基祭祀。妇好墓出土玉璧12件,有成组出现、大小依次递减的现象。

玉戈

玉斧

玉虎
这件玉虎作行走状,身饰云纹。凶猛的老虎作为力量的象征,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成为艺术创作题材。妇好墓随葬了8件玉虎,虽形态各异,但均张口露齿,气势逼人。这些玉虎有的可以穿绳随身佩戴,有的如这件玉虎则是摆件装饰。如此之多的玉虎伴随妇好身侧,益加彰显女虎将的威名。

玉鸮
早在史前时期,猫头鹰已被中国先民视为祥瑞神鸟,这一传统延续到了商代。但从西周中期之后,猫头鹰开始被斥为恶鸟。这件玉鸱鸮呈站立状,尾与足之间有槽,足下两侧各有一个未钻穿的小孔,头顶后有一上下对穿的小孔,可插嵌亦可佩戴。

玉戈

玉戈

铜戈
用作礼器的戈也是镶嵌有绿松石的,似乎还有些图案。绿松石的莹润光泽配上青铜的古朴冷峻,颜色协调,质感互补。


前一篇:长沙博物馆:妇好墓出土文物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