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到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

标签:
文化八大山人旅游休闲杂谈 |
分类: 赣琼两广 |
记得80年代到南昌,青云谱就是到八大山人纪念馆,其他没东西。现在的外观,是梅园景区的中心位置。需要从桥上走过,一看就是重新整治过的景象。

来一张八十年代南昌朋友陪我在这里参观的留影,时光就这么飞走了,边上玩耍的光膀子小孩,现在都人到中年了。

青云谱原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道院。自古以来就是游客瞩目名胜之地,现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 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周灵王之子晋在此开基炼丹。西汉末年,建梅仙祠。晋朝许逊治水至此,设坛讲道,建太极观。唐代大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逊奏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易名为天宁观。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朱耷(号八大山人)来此隐居,改名青云圃,后又寓义为青云传朱明家谱,改圃为谱。从此,青云谱便与八大山人的坎坷生涯及其书画艺术联系在一起了。西端这是原大门,现在不开。

东边现在供游客进出,俺是间隔30年再来,留影纪念一下。

进门有明代万历古井一口。
来到青云谱二门,上书“净明真境”,

谱内屋宇布局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为主体,三殿逐次递进,曲廊相通,甚是幽雅。一九五七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五九年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陈列八大山人书画作品。



前后三殿和芫右边的斗姥阁,是八大山人和他弟弟朱石慧的生平介绍和书画复制品陈列室。


周总理曾经来此视察。

园内,数百年的古樟树、苦楮树、罗汉松青叶苍干,繁荫广被,覆护着青砖灰瓦白墙红柱的殿宇,显得格外静谧。

甲申之变,清政权的建立,使十九岁的朱耷承受了国破家亡的承重打击,他曾剃发为僧,皈依佛门,苦心修练“无数年竖拂称宗师”。后还俗隐于书画,并将儒、释、道思想融入书画艺术中,集遗民、禅师、画家于一身,以那奇情逸韵,拔立尘表的手笔,屹立于艺术之林,成为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巨匠。

八大山人为清初画坛革新派“四大画僧”之主将, 其作品幽深玄远,宁静纯洁,超尘脱俗,混然天成。

青云谱后,是一棵参天大树。这里已经没有印象了。


其后,是真迹馆。

整个如同园林。


来到真迹馆,以为可以很好地拍拍,结果才拍了三张牛石慧作品,就被保安喝住了,原来这里禁止拍照。



明亡之后,八大山人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为僧为道,有时还装疯作哑,不和人来往,也不和人说话。他的名字很多,“八大山人”四字连写起来,有时像“哭之”,有时像“笑之”,分别表达了他写字时的心境。这里展出的120多幅因心造境的书画作品揭示了八大山人非凡的笔墨生涯。

不让拍,只能看。这些真迹都是各地博物馆集中来的,不知道是借,还是送。



来一张八十年代南昌朋友陪我在这里参观的留影,时光就这么飞走了,边上玩耍的光膀子小孩,现在都人到中年了。

青云谱原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道院。自古以来就是游客瞩目名胜之地,现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 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周灵王之子晋在此开基炼丹。西汉末年,建梅仙祠。晋朝许逊治水至此,设坛讲道,建太极观。唐代大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逊奏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易名为天宁观。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朱耷(号八大山人)来此隐居,改名青云圃,后又寓义为青云传朱明家谱,改圃为谱。从此,青云谱便与八大山人的坎坷生涯及其书画艺术联系在一起了。西端这是原大门,现在不开。

东边现在供游客进出,俺是间隔30年再来,留影纪念一下。

进门有明代万历古井一口。

来到青云谱二门,上书“净明真境”,

谱内屋宇布局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为主体,三殿逐次递进,曲廊相通,甚是幽雅。一九五七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五九年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陈列八大山人书画作品。



前后三殿和芫右边的斗姥阁,是八大山人和他弟弟朱石慧的生平介绍和书画复制品陈列室。


周总理曾经来此视察。

园内,数百年的古樟树、苦楮树、罗汉松青叶苍干,繁荫广被,覆护着青砖灰瓦白墙红柱的殿宇,显得格外静谧。

甲申之变,清政权的建立,使十九岁的朱耷承受了国破家亡的承重打击,他曾剃发为僧,皈依佛门,苦心修练“无数年竖拂称宗师”。后还俗隐于书画,并将儒、释、道思想融入书画艺术中,集遗民、禅师、画家于一身,以那奇情逸韵,拔立尘表的手笔,屹立于艺术之林,成为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巨匠。

八大山人为清初画坛革新派“四大画僧”之主将, 其作品幽深玄远,宁静纯洁,超尘脱俗,混然天成。

青云谱后,是一棵参天大树。这里已经没有印象了。


其后,是真迹馆。

整个如同园林。


来到真迹馆,以为可以很好地拍拍,结果才拍了三张牛石慧作品,就被保安喝住了,原来这里禁止拍照。



明亡之后,八大山人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为僧为道,有时还装疯作哑,不和人来往,也不和人说话。他的名字很多,“八大山人”四字连写起来,有时像“哭之”,有时像“笑之”,分别表达了他写字时的心境。这里展出的120多幅因心造境的书画作品揭示了八大山人非凡的笔墨生涯。

不让拍,只能看。这些真迹都是各地博物馆集中来的,不知道是借,还是送。


前一篇:九一到南昌: 八大山人梅湖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