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海南:夸下海口 五公祠 上

标签:
文化两伏波祠海南话观稼堂苏公祠杂谈 |
分类: 赣琼两广 |
第一次到海南,第一站就是海口。酒店安排好,用了午餐,就上了公交直奔五公祠。海口的历史名胜不多,在我看来,五公祠算第一。靠大路的正门正在重建,只有走小路上的边门进入,这里需要门票。午后时光,游客甚少。
五公祠,最早来自北宋的苏东坡。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海南岛,曾在这里暂住20多天。

大门内就这么个院落。苏公祠原名金粟庵,是苏轼流放海南时的临时住所,海南学子经常在这里饮酒赋诗,进行学术交流。到明朝万历年间,将此处改为苏公祠。在此之前他二贬英州、惠州,在那里,他依然是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贬到琼州儋州,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候,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千古绝唱。


苏公祠,门前有一副对联: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苏东坡一生所到之处,兴学育人,可谓功劳无限。苏公身后的灵堂,上面列着三块排位,中间的是苏公的排位,右边是他的学生姜唐佐的牌位,左边是陪伴苏轼流放到海南的小儿子的牌位,而姜唐佐是海南的第一位进士举人,在海南一时传为佳话。苏东坡谪居海南地区,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苏轼起。


观稼堂内,现在展示海南汉人的来源,看这些,不少先祖来自福建。

海南话系汉语闽方言系统,和闽南话、潮州话、雷州话较为接近。由于闽南人迁入增多,以闽南移民为主的海南人所操的“闽南话”,逐步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南方言——海南话。海南话当今在全省乡镇基本通行,只有在不同地区有音和调上的差异。海南话自明朝记载起就以文昌口音为标准。唐宋被贬流放到海南的官员文人,移居文昌的始祖达55个。如陈姓、张姓(各7个)、符姓(4个)都于唐宋移居文昌;黄姓(9个)、林姓(8个),于唐宋移居文昌,多数从福建莆田携带妻子迁居海南州县任职。

海南文昌谚语有“琼者莆之枝叶,莆者琼之本根”, 宋代莆田话与闽南话可以沟通交流;当时,兴化军进驻莆田,语言受到北方官话的影响,其后和福州的交流增加,莆田话形成独自的方言。现如今海南话和闽南话更容易沟通些。
五公祠,为五公立传,勒石树碑。


五公祠,是海南第一楼,号称第一就在于建筑规模和所奉祀的五公他们高风亮节的品德在当时都堪称第一。五公祠又称“海南第一楼”,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祠内祭祀着五位唐宋年间被贬海南的贤臣名相、忠义之士,他们是: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
五公祠右侧是学圃堂,乃清代浙江名士郭晚香来琼讲学旧址,学圃堂再右是五公精舍,是晚清海南学子研习经史之处。

五公祠为楼阁歇山顶建筑,整座大楼由18根木柱和10根石柱支撑,其建筑风格有鲜明的海南地域特征,带有南洋建筑的痕迹,也深受岭南建筑的影响,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五公祠历代有重修,民国四年(1915)琼州道尹朱为潮曾主持修缮。解放后,在1954年、1973年、1992年、1996年、2002年各级政府先后拨款对这组古建筑进行修缮。
登楼。


楼下供奉五公神位和展出五公史迹,大厅圆柱挂楹联二副,其一:“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原为民国观察使朱为潮一九一五年撰联,著名学者容庚先生一九八0年重书;其二:“於东坡外,有此五贤,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论;处南首级中,别为一郡,望烟云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原为民国广东学使徐祺撰联,著名学者商承祚一九八一年重书。

楼内大厅挂“安国危身”横匾。楼上大厅圆柱有楹联二副,其一:“唐嗟未造,宁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斯楼中”。由清朝海南举人潘存撰联,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先生一九八0年重书。其二:“五贤系两代兴衰,报国投荒,唐宋迄今留正气;一身睹万民憔悴,筹边弭乱,冰渊夙夜凛遗规”。为民国琼崖镇守使黄志桓撰联。

下楼,过苏公祠是两伏波祠,为纪念西汉的路博德、东汉的马援两位伏波将军而建,是海南较早的古迹之一。海南最早建伏波庙是在宋朝,清光绪十五年朱采主持修建五公祠时,把“汉二伏波祠”迁建在五公祠内,并改名为“两伏波祠”,同时增建了拜亭,民国年间和解放后该祠有几次较大规模的重修。

在海口五公祠的拜亭里,还可以看到被誉为镇祠之宝的赵佶瘦金体《神霄玉清万寿宫诏》。宋徽宗赵佶仰慕神仙,渴求长生,崇奉道教。宣和元年(1120年)京师神霄宫建成,徽宗亲自撰编和书写神霄玉清万寿宫记,命京师神霄宫立石刻碑,以碑文赐天下摹勒立石。诏书说“自京师始,以致崇极,以示训化”。远在万里之遥的海南岛上的天庆观也据其拓样摹勒立石。这就是该碑落款为“宣和元年八月十二日奉圣旨立石”的原因。此碑原立在琼州府城的天庆观内,元初改称玄妙观,明更名为玉皇庙,清初玉皇庙倒塌。但这通碑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几经迁移,1983年移立于现在的两伏波祠前拜亭内。

五公祠,最早来自北宋的苏东坡。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海南岛,曾在这里暂住20多天。

大门内就这么个院落。苏公祠原名金粟庵,是苏轼流放海南时的临时住所,海南学子经常在这里饮酒赋诗,进行学术交流。到明朝万历年间,将此处改为苏公祠。在此之前他二贬英州、惠州,在那里,他依然是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贬到琼州儋州,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候,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千古绝唱。


苏公祠,门前有一副对联: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苏东坡一生所到之处,兴学育人,可谓功劳无限。苏公身后的灵堂,上面列着三块排位,中间的是苏公的排位,右边是他的学生姜唐佐的牌位,左边是陪伴苏轼流放到海南的小儿子的牌位,而姜唐佐是海南的第一位进士举人,在海南一时传为佳话。苏东坡谪居海南地区,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苏轼起。

观稼堂原名为观稼亭。椐《琼山县志》记载:观稼亭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是一座六角飞檐大亭,它为纪念苏东坡指凿双泉,造福桑梓乡里的丰功伟绩而建。“观稼”两字,寓意为:观浮粟泉水旺盛,灌溉金穗千亩之意。该亭在明末清初时被毁,康熙四十三年(1704)琼州知府贾堂在旧址重建。道光十四年(1834)又经扩建,形成为当时海南最大的亭榭。光绪十五年(1889)朱采在修建五公祠时,又重修了观稼亭,并改名为观稼堂。自此观稼堂也就成为海南文人学子品茶赋诗与进行学术交流的地方。

观稼堂内,现在展示海南汉人的来源,看这些,不少先祖来自福建。

海南话系汉语闽方言系统,和闽南话、潮州话、雷州话较为接近。由于闽南人迁入增多,以闽南移民为主的海南人所操的“闽南话”,逐步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南方言——海南话。海南话当今在全省乡镇基本通行,只有在不同地区有音和调上的差异。海南话自明朝记载起就以文昌口音为标准。唐宋被贬流放到海南的官员文人,移居文昌的始祖达55个。如陈姓、张姓(各7个)、符姓(4个)都于唐宋移居文昌;黄姓(9个)、林姓(8个),于唐宋移居文昌,多数从福建莆田携带妻子迁居海南州县任职。

海南文昌谚语有“琼者莆之枝叶,莆者琼之本根”, 宋代莆田话与闽南话可以沟通交流;当时,兴化军进驻莆田,语言受到北方官话的影响,其后和福州的交流增加,莆田话形成独自的方言。现如今海南话和闽南话更容易沟通些。

五公祠,为五公立传,勒石树碑。


五公祠,是海南第一楼,号称第一就在于建筑规模和所奉祀的五公他们高风亮节的品德在当时都堪称第一。五公祠又称“海南第一楼”,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祠内祭祀着五位唐宋年间被贬海南的贤臣名相、忠义之士,他们是: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
李德裕在唐代文宗和武宗时两度出任宰相,他内制宦官,外抑藩镇,为国家安定作出很大贡献,后因朋党之争被贬海南岛并死于此,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都是南宋时期的主战派。

李德裕,唐赵郡人,官历翰林学士、观察使、兵部左侍郎、左仆射,唐宣宗时被贬海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正月,李德裕抵达崖州(今海口),开始过其终老南荒的流放生活。在谪贬崖州期间,他的处境和生活是极其艰难的。年底死于寓所。

这位是我们福建老乡李纲,邵武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民族英雄,北宋末年一位有魄力、有才华的宰相,因受奸臣陷害被贬海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贬为单州团练副使,移置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居住。11月24日夜李纲携子从广东徐闻渡海,25日在海口登岸住宿华远馆,3天后便遇赦,12月5日再从海口渡海北返。李纲在海南逗留期间,曾到海口龙岐村的伏波庙拜祀汉两伏波将军,并留下《伏波将军庙碑阴记》记述了他这次南渡的经过。
李纲在海南停留的时间才11天。


赵鼎,山西运城人,南宋进士出身,曾任宰相,绍兴十五年(1145年)从潮州再贬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市)编管。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贫病交加的绝食而死,临终前自书铭旌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葬于海南昌江县老城乡的苗山,第二年得旨归葬浙江石门。

李光,南宋越州上虞人,进士出身,官居县令、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绍兴十五年(1145年)被贬琼州(今海南琼山)。于绍兴二下一年(1151年)被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编管。李光居琼十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其中不少是甚价值之作,为海南文化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

胡铨(1102—1180)江西吉安人,南宋进士出身,先后任知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少监、起居郎、参知政事、资政学士等职,因反对与金议和而被贬海南。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正月开始,流放吉阳军八年。

五公祠右侧是学圃堂,乃清代浙江名士郭晚香来琼讲学旧址,学圃堂再右是五公精舍,是晚清海南学子研习经史之处。

五公祠为楼阁歇山顶建筑,整座大楼由18根木柱和10根石柱支撑,其建筑风格有鲜明的海南地域特征,带有南洋建筑的痕迹,也深受岭南建筑的影响,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五公祠历代有重修,民国四年(1915)琼州道尹朱为潮曾主持修缮。解放后,在1954年、1973年、1992年、1996年、2002年各级政府先后拨款对这组古建筑进行修缮。

登楼。


楼下供奉五公神位和展出五公史迹,大厅圆柱挂楹联二副,其一:“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原为民国观察使朱为潮一九一五年撰联,著名学者容庚先生一九八0年重书;其二:“於东坡外,有此五贤,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论;处南首级中,别为一郡,望烟云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原为民国广东学使徐祺撰联,著名学者商承祚一九八一年重书。

楼内大厅挂“安国危身”横匾。楼上大厅圆柱有楹联二副,其一:“唐嗟未造,宁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斯楼中”。由清朝海南举人潘存撰联,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先生一九八0年重书。其二:“五贤系两代兴衰,报国投荒,唐宋迄今留正气;一身睹万民憔悴,筹边弭乱,冰渊夙夜凛遗规”。为民国琼崖镇守使黄志桓撰联。

下楼,过苏公祠是两伏波祠,为纪念西汉的路博德、东汉的马援两位伏波将军而建,是海南较早的古迹之一。海南最早建伏波庙是在宋朝,清光绪十五年朱采主持修建五公祠时,把“汉二伏波祠”迁建在五公祠内,并改名为“两伏波祠”,同时增建了拜亭,民国年间和解放后该祠有几次较大规模的重修。

在海口五公祠的拜亭里,还可以看到被誉为镇祠之宝的赵佶瘦金体《神霄玉清万寿宫诏》。宋徽宗赵佶仰慕神仙,渴求长生,崇奉道教。宣和元年(1120年)京师神霄宫建成,徽宗亲自撰编和书写神霄玉清万寿宫记,命京师神霄宫立石刻碑,以碑文赐天下摹勒立石。诏书说“自京师始,以致崇极,以示训化”。远在万里之遥的海南岛上的天庆观也据其拓样摹勒立石。这就是该碑落款为“宣和元年八月十二日奉圣旨立石”的原因。此碑原立在琼州府城的天庆观内,元初改称玄妙观,明更名为玉皇庙,清初玉皇庙倒塌。但这通碑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几经迁移,1983年移立于现在的两伏波祠前拜亭内。


前一篇:走海南:台风来临 空中观云
后一篇:走海南:夸下海口 五公祠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