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走苏北:淮安清晏园 下

标签:
蔷薇园湛亭淮扬菜荷芳书院序园 |
分类: 江苏上海 |
继续清晏园的游览,来到鹿鹤榭的背后,

荷望阁的底下。发现都是后建的建筑,也就无所谓怀古了。


刚才所走的,都是蔷薇园的内部,现在走出大门。

往北一点,就是河帅府的大门,两座门挨得够近。

大门外,宽大的道路和草坪,形成对比。




水边的清晏舫,红墙内是关帝庙。

又一次来到园林的西部。

今雨楼,原为清晏酒楼,这里是河道总督府流出的菜肴成就的酒楼,是名扬天下淮扬菜的发源地。 从乾隆三十年,直至裁撤的一百年间,南河总督署每年从国库里领取600万到1000万两不等的白银。而这些银两用于治理河道、贪污行贿,还有吃喝招待,约各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从乾隆中期一直到道光末年,一百年中就挪占了治河的专项经费3亿两银子用于大吃大喝。乾隆、嘉庆年间,有关淮扬宴席的记载更多。如,他们的“舆台厮养皆食厌珍错”,就是说连他们家里的轿夫和仆人都吃腻了山珍海味。
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碑。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 清江浦,在明、清时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享有盛誉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城市。设有属于户部管理的皇家仓库和属于工部管理的4大漕船厂,驻扎有南河总督等许多重要官员。清朝时候,由于北方运河水量不足,过闸艰难,加上黄河行舟之险,清朝规定清江浦以北的运河只允许漕运船只通过,因此大量旅客都必须舍舟登陆,在此进行“南船北马”的交通方式的变更。

荷芳书院是清晏园内最具有特色的建筑,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兴建,后屡经变故,清晏园面目全非,“唯存荷芳书院”。荷芳书院在苏皖边区政府时期,辟为新华图书馆,后因纪念“四·八”遇难烈士,又易名为博古图书馆,近年来重新翻修,复名为“荷芳书院”,门侧楹联仍为旧句:名园别有天地,老树不知岁时。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任河督高斌于荷池北建荷芳书院,以迎圣驾。继任河督麟庆在其所著《鸿雪因缘图记》记载,乾隆第一次(1751年)和第六次(1784年)南巡,两次幸临荷芳书院。因“荷芳”与“河防”谐音,故而得名。荷芳书院至今仍是清晏园的代表性建筑,其名高于园名,历代文人雅士以荷芳书院为题,多有诗赋。




大树,回廊,假山,亭子,是园林的几大因素,缺一不可。



这里是序园,本来是进入清晏园的序曲,而我们正好相反,序园成了尾声。



它采用的是我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手法――山障法,布置一个既独立又与后面景观相连的小院落,在造园中做到了取法自然,因地制宜,变幻无穷,组景层次丰富,以期达到融诗入画的意境,



这座假山是清代著名的园林专家所设计,完全采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淮安当时水运发达,太湖石开采后,经过精心的挑选水运至此。太湖石以“瘦、透、露、邹”而闻名于世,是堆建假山的上好材料。

俺来个登高观景。



好一个清晏园,免费,很值得来。

出了大门,这才是正门,我走错了吗?


荷望阁的底下。发现都是后建的建筑,也就无所谓怀古了。


刚才所走的,都是蔷薇园的内部,现在走出大门。

往北一点,就是河帅府的大门,两座门挨得够近。

大门外,宽大的道路和草坪,形成对比。


园中临水建有一幢单檐歇山式轩阁。门楣挂着一块“远香堂”匾额。里面正举办清晏园摄影展,趁机参观一番。

湖中心建有一座重檐歇山式的六角亭,亭尖如塔,下层飞檐红灯高挂。看介绍原来是“湛亭”。“湛”为清澈之意,以湛命亭,当是称赞清江浦水之澄澈。


水边的清晏舫,红墙内是关帝庙。

又一次来到园林的西部。

今雨楼,原为清晏酒楼,这里是河道总督府流出的菜肴成就的酒楼,是名扬天下淮扬菜的发源地。 从乾隆三十年,直至裁撤的一百年间,南河总督署每年从国库里领取600万到1000万两不等的白银。而这些银两用于治理河道、贪污行贿,还有吃喝招待,约各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从乾隆中期一直到道光末年,一百年中就挪占了治河的专项经费3亿两银子用于大吃大喝。乾隆、嘉庆年间,有关淮扬宴席的记载更多。如,他们的“舆台厮养皆食厌珍错”,就是说连他们家里的轿夫和仆人都吃腻了山珍海味。

《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说天下五大名筵,淮安独居其二。淮扬菜的形成与豪奢饮宴有密切关系。而搞水利的官员既有钱吃又有时间研究吃,因为忙“河工”一年仅三两个月,余下的时间都用在吃上,自然什么花样都想得出来了。因漕运总督衙门、河道总督衙门,可以说淮安也就成了一个烹饪技艺最大的一个实验场,这种机遇是很难得的。因为它集南北的美食之长和烹饪技术之长,是相融相长的一个过程。正是这空前绝后的盛宴,吃出了极具风味的美食,但也吃灭了腐败的清政府。

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碑。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 清江浦,在明、清时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享有盛誉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城市。设有属于户部管理的皇家仓库和属于工部管理的4大漕船厂,驻扎有南河总督等许多重要官员。清朝时候,由于北方运河水量不足,过闸艰难,加上黄河行舟之险,清朝规定清江浦以北的运河只允许漕运船只通过,因此大量旅客都必须舍舟登陆,在此进行“南船北马”的交通方式的变更。

荷芳书院是清晏园内最具有特色的建筑,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兴建,后屡经变故,清晏园面目全非,“唯存荷芳书院”。荷芳书院在苏皖边区政府时期,辟为新华图书馆,后因纪念“四·八”遇难烈士,又易名为博古图书馆,近年来重新翻修,复名为“荷芳书院”,门侧楹联仍为旧句:名园别有天地,老树不知岁时。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任河督高斌于荷池北建荷芳书院,以迎圣驾。继任河督麟庆在其所著《鸿雪因缘图记》记载,乾隆第一次(1751年)和第六次(1784年)南巡,两次幸临荷芳书院。因“荷芳”与“河防”谐音,故而得名。荷芳书院至今仍是清晏园的代表性建筑,其名高于园名,历代文人雅士以荷芳书院为题,多有诗赋。

边上是“朱苑”。原来是第三野战军30军27团团长朱慕萍烈士墓园。朱慕萍是涟水人,抗日战争期间,在淮安参加抗战斗,1949年3月在渡江战役中英勇牺牲。

捻军攻下清江浦,火焚清晏园后,同治元年(1862),漕运总督吴棠于原址复建时,将七倒八歪的古御碑一律树立于荷芳书院东西两侧及北侧的碑亭和碑廊内,有计划排列。这是康熙帝的御碑亭,他第四次南巡留给河督张鹏翮的题辞“澹泊宁静”。



大树,回廊,假山,亭子,是园林的几大因素,缺一不可。



这里是序园,本来是进入清晏园的序曲,而我们正好相反,序园成了尾声。

甲袁堂,看这名字有点怪,查资料,才知道,三国时,淮河中下游地区属于袁术领地,明清时淮阴称清江浦,故又称“袁浦”。清晏园为清江浦名园,“甲袁堂”由此而得名。“甲袁堂”门柱上挂着一副对联:清游胜地花木泉石甲袁浦;尚书官舍河总漕督建公衙。上联点明甲袁堂出处;下联点名清晏园来历。


它采用的是我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手法――山障法,布置一个既独立又与后面景观相连的小院落,在造园中做到了取法自然,因地制宜,变幻无穷,组景层次丰富,以期达到融诗入画的意境,



这座假山是清代著名的园林专家所设计,完全采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淮安当时水运发达,太湖石开采后,经过精心的挑选水运至此。太湖石以“瘦、透、露、邹”而闻名于世,是堆建假山的上好材料。

俺来个登高观景。



好一个清晏园,免费,很值得来。

出了大门,这才是正门,我走错了吗?

前一篇:四月走苏北:淮安清晏园上
后一篇:四月走苏北:清江里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