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六平山 烈日下上山

标签:
太平桥东关街汾阳溪陈省馨园 |
分类: 闽都十邑 |
长乐六平山在长乐市区的吴航镇。多年前看到不少朋友上去,因为那里的石刻据说比较多,这回我也来了。车停长乐市委前的大街小巷,长乐的发展,一座小县城如今长成了中等的都市,走在其中,已经没了以往县城的印象。多年前来过许多次,今年我又开始不断踏足了。
去六平山要经过太平桥,许多朋友来此都要拍两张,作为标志。这座小桥,最早建于唐上元元年(760),林巨卿捐资建造,名永泰桥。明弘治圮,署县事姚祯重造,名丰泰桥。嘉靖间复圮,隆庆四年(1570),知县蒋以忠重建,上建三楹亭(俗称观音亭),改名太平桥。桥长13米,宽3.8米,石构,单孔,桥栏柱雕琢石狮,两边各两尊。清雍正、乾隆年间均有重修。亭已圮,桥犹存。

桥东北碑刻“太平桥”,上款“皇明隆庆四年庚午春月吉日”,下款“赐进士知县事苏州蒋以忠立”,背刻“太平桥碑阴记”,记述太平桥的历史沿革及重建经过,文字清晰可读。

午前我们经过这里的时候,桥的四周成了菜市场。参天大树,成了当地人乘凉的好地方。走在桥上,不见水,原来的溪水,都走了地下,明沟成了暗渠。

沿着东关街,走了好一段,发现路走错了,到了太平桥应该拐弯上山,这街道是一路向前的,两边的老房子,还保留了当年的构造,这里等待的不是拆迁,就是改造。

回到太平桥,沿着溪流上行,这下对了。

汾阳亭到了。汾阳这个地名,应该是山西省的地方,这里溪流也叫汾阳,不知道其始祖是否来自山西。

六平胜景的牌楼到了,这是正途。这四个字是彭冲九十岁题的,长乐人有本事。

走不久,就见树荫下有马儿在吃草。这里人养马,还真少见。

溪流边,一座什么庙宇。有平台可以歇息。

两条路线,走哪一条是正确,需要听前人指挥。

还是沿溪流。不远就有堡垒式的所在。


桥东北碑刻“太平桥”,上款“皇明隆庆四年庚午春月吉日”,下款“赐进士知县事苏州蒋以忠立”,背刻“太平桥碑阴记”,记述太平桥的历史沿革及重建经过,文字清晰可读。

午前我们经过这里的时候,桥的四周成了菜市场。参天大树,成了当地人乘凉的好地方。走在桥上,不见水,原来的溪水,都走了地下,明沟成了暗渠。

沿着东关街,走了好一段,发现路走错了,到了太平桥应该拐弯上山,这街道是一路向前的,两边的老房子,还保留了当年的构造,这里等待的不是拆迁,就是改造。

回到太平桥,沿着溪流上行,这下对了。

汾阳亭到了。汾阳这个地名,应该是山西省的地方,这里溪流也叫汾阳,不知道其始祖是否来自山西。

六平胜景的牌楼到了,这是正途。这四个字是彭冲九十岁题的,长乐人有本事。

走不久,就见树荫下有马儿在吃草。这里人养马,还真少见。

溪流边,一座什么庙宇。有平台可以歇息。

两条路线,走哪一条是正确,需要听前人指挥。

还是沿溪流。不远就有堡垒式的所在。

走近前,看到陈省于万历己酉(1609年)秋所刻的“初有庵”摩岩题刻,才知道这里是明代陈省所建初有庵故址。

想当年,明万历间,兵部侍郎陈省及子陈所立于此建造亭、阁、庵、堂,种植梅竹等,刻石巧布其间,建成园林。现在遗址边有人又建了一场所,还有一座“海滨诗苑”。进去一看,正在安排午饭呢,二楼人声鼎沸。俺赶紧撤。

原来这里就是石刻群的所在?走到这里,感觉很近。

想不到立碑的地方石刻不多。继续前行。

前一篇:夏日皖东北:蚌埠城东龙子湖
后一篇:长乐六平山 雷阵雨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