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点河南:鹿邑·老子太清宫·上

标签:
天下第一道德经李隆基柱下史厉乡曲仁里 |
分类: 鄂豫齐鲁 |
老子故里在哪里,本来就是指河南的鹿邑,有太清宫为证,1990年代安徽的涡阳说它那里才是,有天静宫为凭,争议20多年,至今未息。根据史记,春秋时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就是位于早先陈国的地盘,鹿邑、涡阳都在内。但从资料看,几个朝代皇帝都认定鹿邑去祭拜,俺就来这里看看。从亳州城区到鹿邑的太清宫不远,也就三十公里。但到了两省交界处的河南境内,哪路上的限速道道真多,开车很不爽。进入镇区,一个很大的老子文化广场,确实是大手笔呀。
从大门进去,中路直达太清宫,为了增添景观,挖了一条水渠,建了石桥,感觉不那么一般。这黄旗黄幔,大约有什么节庆活动?

俺先走东路,这里有北宋重修太清宫碑,碑亭新的,石碑倒是非常残破。深入地下,或许那就是原先的地面。该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记载了真宗赵桓拜谒老子并重修太清宫的经过及修复后的规模和气势。

再往后走,又一座碑亭,是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立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唐朝创始人李渊为了巩固其地位,追认老子为始祖,是这里真正的发端。

这碑一样在地下。由此可见上面的堆积物应该是千百年来洪水患难的结果。唐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渴老子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亲为《道德经》作注,御笔全文镑立《道德经注》碑一通。

来到太清宫前广场。有日池、月池分设左右。我揣摩是否有老子思想日月同辉的含义?

俺先走东路,这里有北宋重修太清宫碑,碑亭新的,石碑倒是非常残破。深入地下,或许那就是原先的地面。该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记载了真宗赵桓拜谒老子并重修太清宫的经过及修复后的规模和气势。

再往后走,又一座碑亭,是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立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唐朝创始人李渊为了巩固其地位,追认老子为始祖,是这里真正的发端。

这碑一样在地下。由此可见上面的堆积物应该是千百年来洪水患难的结果。唐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渴老子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亲为《道德经》作注,御笔全文镑立《道德经注》碑一通。

来到太清宫前广场。有日池、月池分设左右。我揣摩是否有老子思想日月同辉的含义?


续修太清宫记碑,金明昌二年(1191年),那是已经南宋时期,这一片大地被金兵占领了。金朝也认老子呀。

台面上,是祭祀老子大典的活动装饰,大约又是文化搭台的行为。

元代末年,太清宫一带屡患水灾,大部分建筑被毁。直至清康熙二四年,善士道圣等人不忍看到这里如此残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但规模已远不如昔日,较之于唐宋,仅存什一也。

这样,建在台上的太清宫,就是清代的建筑了。民间出资,自然比不上皇家,看过去比较小巧。宫前的丹桂古柏,旧事县志说是老子亲手所植。树的纹理一个左旋,一个右转,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二气,故称阴阳柏。

唐代皇帝立的铁柱为老子“柱下史”官职的纪念物,这样看,也不高,不知道底下埋了多深。老子当时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而守藏史的任务是替周朝管理图书,并负责记述周天子上朝时颁发的旨令和处理国家公务的情况。按照规矩,群臣上朝拜贺,以及君臣一起在朝堂上议事时,大臣们是不能坐着的。作为记述天子言行的史官老子也不例外,可长时间的站着书写文字的确太累人了,所以周天子就特旨恩准,在朝堂内树个铁柱子,让老子倚在上面写字。天子上朝议事,老子倚柱记录,铁柱成了老子专用之物。后人就称担任守藏室史官的老子为柱下史官。国内外凡是供奉老子的宫观都有铁柱。铁柱已成为纪念老子的标志。
太极殿。坛场夜雨苍苔古,楼殿春风碧瓦寒。现存太极殿是汉、唐、宋、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构筑成的混合性建筑。它的根基最早有汉朝的,斗拱多是宋朝的,檩子是明朝的,现在还可以看到部分檩条上写着“明万历七年”的字样。整个太极殿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汉唐础、宋拱、明檩条。
脚下的柱础,印证了史书记载的“宫阙如帝者居”。
前一篇:夏日皖西北:亳州 南京巷钱庄
后一篇:走一点河南:鹿邑 老子太清宫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