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下)

标签:
文化收藏青铜器西周商代 |
分类: 三湘四水 |
龙首鋬盉
西周(公元前11 世纪)
通高25,通宽 32厘米
1990 年代宁乡县黄材镇龙泉村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调酒器。此盉侈口,长颈,分裆三蹄足。器盖上有一盘踞的卧龙,龙头凸起为捉手。器盖上有三条短扉棱。器身一侧有龙形鋬,龙首凸起,鋬下有垂耳,似龙尾。器身另一侧有一龙形流,流口为龙头。颈部饰有龙纹,并间有涡纹。腹部饰有夔龙纹并以云雷纹衬底。此盉造型别致,独具特色,体现出西周时期湖南地区铸造青铜器的高超水平。


兽面纹盘口鼎
西周(公元前11 世纪)
口径13.6,腹径12.8,腹深8.5,高15.5厘米
1996年望城县出土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藏
食器。盘口内敛,口沿上立耳,鼓腹,蹄形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下部为蝉体蕉叶纹。
人面纹方鼎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高38.5,长29.3,宽23.7厘米
1959 年宁乡县黄材寨子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器作长方形,立耳,直口,口略大于底,平底,下有四足,四角有扉棱。器身四面浮雕四个人面,浓眉大眼,高鼻梁,凸颧骨,宽嘴紧闭,表情庄重。额上有曲折形小角,腮两侧置兽爪。器内侧近口处有铭文“大禾”二字。该器是商周青铜器中唯一一件以人面为饰的方鼎。

马纹方座簋
西周(公元前11 世纪)
通高30.6、座长20厘米
1982 年桃江灰山岗连河冲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敞口,鼓腹下收,腹下有长方形座,座内有悬铃舌之纽,铃舌已失。肩部饰四匹昂首伏卧的小马,小马间饰卷曲的双身龙纹,腹部饰卷眉凸眼的大兽面,兽面间有垂长冠、长尾的凤鸟四只。器座较长两边铸立马,每两匹一组,头向相背,昂首竖耳,头较小,颈较长,身较短,蹄较粗,长尾下垂,尾毛根根可辨,座身两长边浮雕马身,马高马长均为16厘米。器座较短两边饰兽面纹。此簋的器形和座上的兽面纹,都可以在中原地区找到相同或相近的器形和纹饰,应当是受到了周文化的影响,但器身所饰卧马和器座的立马,在其他地方少见。还有铸造工艺上,马纹簋的胎壁较薄,器身凸出的马纹和兽面,器内也随着内凹,而同样的铸造工艺,在湖南地区商代青铜器上早已出现,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点。

兽面纹提梁壶
商(公元前12 或11 世纪)
高45,腹径21.2,口径12-15.7、底径12-17.8厘米
1957年石门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容酒器。带圆弧形盖,盖上有瓜棱形小纽,盖面上有四道扉棱;长直颈,器身横断面椭圆,
腹上部两侧有龙形提梁,龙背上有扉棱,腹下部两侧各有三个上下排列的浮雕立鸟。颈上饰两道弦纹,腹上部饰尖叶角,圆目中空、面部呈矩形凸起的兽面纹,腹下部饰相同的兽面纹,但角为长直的牛角,两侧有倒立的夔纹;圈足为后配。以圆雕凤鸟为扉棱的青铜容器少见。

兽面纹鼎
西周(公元前11 或10 世纪)
通高51.5,口径38.2-39厘米,重18.65千克
1946 年桃江马迹塘
湖南省博物馆藏
食器。竖耳,深腹,圜底。表面粗糙,腹部饰夔龙纹6条,两两相对,足略呈蹄状,上有兽纹。

兽面纹尊
商(公元前12 或11 世纪)
通高73.2,腹径39.8,口径61,底径31厘米
1966 年华容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容酒(水)器。大敞口,折肩、折腹、腹部、高圈足。腹部饰兽面纹,肩部有3个圆雕的牺首和3只立鸟相间排列。以云雷纹为地,纹饰粗大,特别是其地纹,比一般铜器上的地纹要粗大,腹部和圈足间有三个很大的“十”字形镂孔。该器造型高大,装饰精致,与著名的四羊方尊等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代表了湖湘文化在早期青铜时代已达到了极高的艺术与科技水平。

兽面纹尊
商(公元前12 或11 世纪)
高65.2、口径52.5、底径29.5厘米
1971 年岳阳新开兴隆青龙屋场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容酒(水)器。大敞口,折肩,肩部分立有三牛首和三个扁身立鸟,此外,牛首上还各饰有相同的扁身立鸟。腹部饰全分解式兽面纹,两角间有一对匕形饰,兽身下有夔纹。圈足上有方形镂孔。圈足下似有三个小矮足,应为浇注口。

四系簋形器
西周(公元前11至8世纪)
通高14、口径19-19.8厘米
1979年长沙征集
湖南省博物馆藏
敛口、折肩、圈足。肩腹之际施一周索状弦纹,自腹部向上斜伸,有四个绹索状环形系。与四系相间对称设四道扉棱,并以之展开四组简体兽面纹。圈足上浮三道三股辫纹。此器造型独特,装饰风格新奇流畅,独具特色。

左上:虎纹钺
商或西周(公元前12或11世纪)
通长34.3、宽23厘米
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征集
湖南省博物馆藏
兵器。扁圆形直銎,銎部两穿。銎背上浮雕一虎,头向钺身,双目圆凸,张口拱鼻,前爪曲伏,后爪前伸,长尾粗壮卷曲。銎脊中出镂雕的夔纹装饰,援面上亦饰夔纹。此类有銎钺与中原常见的平肩方内厚重的铜钺风格不同,具有浓郁的南方特色。
右上:“楚公”戈
西周(公元前9世纪)
通长21.3、援长15.3、内长6.6,最宽处4厘米
1959年长沙征集
湖南省博物馆藏
三角形援,援中近栏部有圆孔,栏部上下各设一穿。戈身平整光滑,援面以脊线对称,饰黑色椭圆形斑纹,大小不一。据研究,斑纹可能为不同的金属成份所致。内为方形,中间有一枣形穿孔,内端铸有“楚公秉戈”五字铭文。
迄今所见“楚公”器有5件钟和1件戈,此戈乃目前可见时代最早的楚国有铭铜戈,对研究楚国早期兵器及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下:龙纹戈



牛尊
商晚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援长17.5、内长4.8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戈为古代勾兵,用于钩杀,是中国古代战争中重要的格斗兵器。《诗经》云:“称尔戈矛”,器物中亦往往自称为戈。标准的戈由戈头、柲(柄)、铜冒、铜鐏四个部分组成。
两件戈皆为三角形援,援阔而短,前锋钝尖,后段渐阔,一件存方内,一件内残。援中隆起成脊,对称饰细密的龙纹、云雷纹等。造型典雅,铸造精良,纹饰精美。

象尊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高22.8、长26.7、宽14.4厘米,重2.775千克
1975年株洲醴陵市狮形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象形而中空,象鼻上卷为流,凿背为口,失盖。象腹肥硕,四足敦实,尾短下垂,整体雕塑生动逼真。
器身满铸纹饰。象鼻前段饰凤鸟,凤尖喙铩羽,凤冠上伏一虎,似口衔蟠虺,流下亦倒悬一虺。象额对称各饰一只卷曲的蟠虺,自耳颈至腹臀及四足,以云雷纹为底,分别铸饰饕餮、虎、夔龙、凤鸟等图像,整个器物表面共装饰20余只动物个体,繁缛瑰丽,堪为商周时期动物造型青铜酒器的代表之作。

豕尊
商(公元前12世纪)
通长72、通高40厘米,重19.75千克
1981年湖南湘潭县船形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猪是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发生,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中,就出土了不少具猪形图案的装饰器。
该器形态为浑圆逼真的猪形象,双目圆睁鼓凸,长嘴上翘微张,两耳招风,腹、臀滚圆,四肢刚健。器表满饰纹饰,铸造精美,形象写实、生动。器背部开椭圆形口,腹内盛酒,盖上捉手为凤鸟形。前后肘部各设对穿圆孔,腹内有圆形铜管连接两孔,当是为便于穿系抬举而特意设计的。

牛尊
商(公元前12世纪)
通高7.4,宽8,长19厘米
1977年衡阳出土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1959年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虎纹兽面纹铙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通高68、甬长27、铣宽46.8厘米,重55.8千克
1959年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湖南是大型铜铙的主要发现地,其中又以宁乡为主,计22件。19件处于老粮仓,仅师古寨一处就出土了17件。

象纹兽面纹铙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通高70、甬长26、铣宽46.2厘米,重67.3千克
1959年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商或西周(公元前11或10世纪)
通高66.3,甬长24,铙宽49.6厘米。
1973年宁乡黄材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西周(公元前11世纪)
西周(公元前10或9世纪)
西周
1963年株洲出土
衡阳岳屏北出土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通高72.8,于部46.5x31.7,舞部40x28.1,鼓厚2.5厘米。重85.8千克。
1974年宁乡陈家湾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三件铙体型高大,粗犷厚重。这是其一。
右:兽面纹铙
鸟饰镈
西周(公元前10世纪)
通高33,于部12x10.2,舞部8.3x12.6,鼓厚1厘米。重4千克。
浏阳涞口乡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鸟饰镈
西周(公元前10世纪)
湖南省博物馆藏

乳钉纹编钟一组
西周(公元前10世纪至8世纪)
1993年宁乡出土
长沙市博物馆藏
钟,音之器也。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钟的形制固定,腔体呈合瓦状,钲部篆、枚、中轴线分区皆成定式,上设锥柱状枚或柱状枚36个。

左:乳钉纹钟
西周(公元前10至9世纪)
通高45,于部17.2x25.5,舞部16x21.7,重16.4千克。
1979浏阳澄潭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右:乳钉纹钟
西周(公元前10至9世纪)
通高46.3,于部19.3x26.5,舞部17x23,重17.8千克。
1968年湘乡马龙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左:变形鸟饰云纹乳钉纹钟
西周(公元前9至8世纪)
通高46.5,于部17.5x25.3,舞部17.5x21.5,重16.2千克。
1962年临武县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右:乳钉纹钟
西周(公元前10至9世纪)
通高45.3,于部30x26.9,舞部17.5x22,重14.9千克。
1982年湘乡金石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钟体与铙相差不大,除甬、旋外,有于用于悬挂。篆间、隧部有细线云纹装饰。

猪形罄一组
商(公元前13或12世纪)
2012年汨罗县出土
左:兽面纹镈
商或西周(公元前12至11世纪)
通高49.3,于部18.5x28.2,舞部12.5x18.8,钲厚1.3厘米。重15.5千克。
湖南省博物馆藏
西周(公元前10至9世纪)
商或西周(公元前11或10世纪)
通高39.9,于部18.9x29,舞部12.9x28,栾长25,正鼓厚1.4厘米。重14.7千克。
1975年湘乡金石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右:齿纹铙

在铙王的边上,是这件伏虎兽面纹铙。
西周(公元前11至9世纪)
通高42.3,于部19x30.8,舞部15.5x24,正鼓厚1.3厘米。重19.9千克。
1988年株洲县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在铙王的边上,是这件伏虎兽面纹铙。
铙是打击乐器,主要用于军旅和祭祀活动。这件大铙重221.5千克,目前所见商代铜铙中体量最大的,被誉为“铙王”。主体作合瓦形,下附圆筒形甬,正鼓部饰一对卷鼻小象,两两相对,神情惟妙惟肖,好似两象在交流嬉戏。整个纹饰细腻,立象形象生动、活泼,使用时口朝天,柄置于座上,敲击其侧,声音雄浑空阔,悠扬久远,反映出商代高度的青铜铸造技术水平。商代人最重视对祖先对自然神的崇拜,每次祭祀要用大量的牺牲和礼器,大量青铜乐器在祭祀后被就地埋藏下来。而如此大件青铜器被单独发现在遗址旁,在当时应是用作祭祀的礼器。
大铙又称大钲、早期甬钟等,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打击乐器,能单独使用,也可以多个组合在一起。它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主要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湘江流域尤其是洞庭湖及其周围地区是这种器物发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