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上)

标签:
商代收藏文化西周博物馆 |
分类: 三湘四水 |
湖南是中国南方发现商周青铜器最多和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出土地点遍及三湘四水。作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有其独具地域特色的器物特征和历史内涵,件件堪称古代青铜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本次展览以湖南洞庭湖流域出土的青铜器为脉络,荟萃了商、西周时期的湖南青铜器的精华,集中呈现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展示了湖南地区青铜文化的特色与发展变化,凸显了湖南省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展览共分为"湖南青铜时代的源起"和"湖南青铜时代的发达"两部分,所展出的展品,或造型诡异奇特,或装饰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能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其中包括:2014年备受全球瞩目,掀起"国宝归湘"热潮,并最终身盖合一、圆满归湘的"罍王"——皿方罍;以超大体量和夸张纹饰而闻名于世的"铙王"——象纹兽面纹大铙;有着"瓿王"美誉的兽面纹铜瓿;国内唯一一件商代猪形祭祀酒器青铜豕尊;商周青铜器中唯一一件以人面纹为装饰的方鼎等。

第一部分:湖南青铜时代的源起(公元前 14 至12 世纪)
中原的青铜文化于二里冈文化期开始向南传播,直到长江流域中游。重要的遗址有长江北岸的湖北黄陂盘龙城,该遗址有城墙、宫殿、墓葬,发现了大量二里冈文化风格的青铜器,可见盘龙城遗址属于二里冈文化的范畴,为该文化区最南端的一个据点,当为长江中游区域青铜文化的始祖。
到了二里冈文化和安阳文化之间的转变期,盘龙城居址衰落废弃,中原青铜文化的主导性逐渐消失,具有地方面貌的青铜文化在二里冈文化的基础上开始在长江中游发展。该阶段最主要的遗存是与湖南相邻、同处长江南岸但位于下游的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其中少量器物属于二里冈期,大量则时代属于转变期并具有地方特点。
湖南迄今尚未在田野考古中发现二里冈期的青铜器。最早有出土依据的青铜器年代属于转变期,分别出于湘江下游岳阳铜鼓山遗址和澧水下游津市涔澹墓。涔澹墓葬出土一觚一爵,是商文化的典型组合,且风格完全不具地方特色。岳阳铜鼓山遗址发现的陶器中年代最早的与盘龙城的相似,说明该遗址很可能是中原商代物质文化越过长江向南传播的一条渠道。
本展览中有一征集的兽面纹大鼎与新干大洋洲出土品类似,年代都属于转变期,共同显示了长江流域青铜器逐渐兴起的地方特色。而商代晚期的四羊方尊等器又明显受到安徽阜南出土铜器所代表的转变期青铜文化的影响。这些证据结合其他考古资料表明,安徽阜南和江西新干等转变期青铜文化对湖南青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其最直接的源头。
岳阳铜鼓山遗址出土一觚一鼎,觚为中原风格,而鼎则带有地方特点。岳阳华容也曾出土相似的鼎,年代都在转变期。这些材料显示湖南地区在公元前十三世纪已经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器,但这些器物是否为本地铸造尚不可知。
兽面纹尊
商(公元前13 世纪)
高22.7、口径22.8、底径15.3厘米
1950年代株洲征集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侈口,束颈,折肩,圆鼓腹,高圈足,圜底微凸。颈部饰凸弦纹两周,肩部饰以云雷纹为地纹的回首下卷尾的三组6个夔龙纹,上有三个牛首状牺首;腹上部为以联珠纹为边的三组8个夔龙纹,腹部主纹为兽面纹,阴线带羽饰,眼珠突起,无地纹。圈足饰两周凸弦纹。器内底饰有网格纹。

兽面纹鼎
商(公元前13 世纪)
1950 年代湖南征集
通高57.2,口径34.7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食器。方耳,宽折沿,口稍敛,深腹,圜底,足部为上粗下小的截锥形足;由腹到足部饰有扉棱,腹上有三组阳线兽面纹,圆睁的怒目,以突起的扉棱相隔。上下饰以弦纹形成纹饰带。足内部上端空,深约15.4厘米,上饰兽面纹,下有三周弦纹。该器体型较大,为南方商代青铜鼎少见,是南方商代青铜器的精品。

左:兽面纹鼎
商(公元前13 世纪)
岳阳华容县出土
高28,两耳宽28厘米
岳阳市博物馆藏
食器、立耳、深腹。锥足微内收,器颈部一周饰兽面纹。
右:云雷纹鼎
商(公元前13 世纪)
1997年岳阳铜鼓山遗址出土
通高25.6,口径21,腹径20厘米
岳阳市博物馆藏
食器、立耳、深腹。锥足较矮小,器表呈银灰色,苑线从腹到足清晰可辨。颈部一周饰云雷纹。线条深峻,图案化很强。
商(公元前13 或12 世纪)
通高24.7,口径16.6,足高10.5厘米,重1.1公斤
20世纪60年代湖南征集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颈腹部饰兽面纹,兽面两眼眼珠突出。"斝"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发现,铜斝是与铜爵配套的酒器。
右:兽面纹斝

右:兽面纹爵
左下:兽面纹觚


商(公元前 14 世纪)
通高25.2,口径16.8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拨交,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敞口,无流,高领,束颈,弧腹,平底,三角棱锥状内空外撇状足;口沿有双伞状柱,柱纽扁圆作笠状。与两足相对,一窄细的鋬跨口沿与腹部,鋬扁平,外侧呈弧状,与一足相对。颈部饰一组线条如刀状的兽面纹,弧腹上饰涡纹7个。

右:兽面纹爵
商(公元前13 或12 世纪)
通高33,足高14.5,口径12-27厘米
1953年湘乡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浅绿色,尖唇,圆深腹,圜底,三棱状足。前有流,后有三角形尾,腹部一侧有弧形鋬,口上靠流处有两伞形柱,立柱上有圆涡状纹和云纹,腹部为变形兽面纹。该器器型较大,为目前南方所见爵中最大的一件。
左下:兽面纹觚
商(公元前13或12世纪)
高25,口径14.7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拨交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腹部和圈足上饰兽面纹,幻化了的动物图案呈现出神秘之感,加之配以沉稳的器物造型,使其更加显得凝重。圈足内有铭文。这件兽面纹觚是商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第二部分:湖南青铜时代的发达 (公元前 12 至11 世纪)
到安阳时期,湖南地区的青铜文化进入空前发达的阶段,并持续约二个世纪至西周早期,有大量出土青铜器为证。湖南各地迄今出土400多件商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其中绝大部分出自湘江和资水下游,仅宁乡县就出土300余件。湖南安阳时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数量之多位居长江流域之首。
此一阶段的青铜器风格多样、渊源各异。为便于观摩研究,可分为数组,即:I.中原式青铜容器;II.中原、地方混合式青铜容器;III.
动物形青铜容器;IV. 青铜杂器、兵器、工具;V.青铜发音器。
这些青铜器许多以单件或个别几件的形式埋藏在山顶、山腰或水畔,这种情形目前仅见于湖南,当是本地的信仰习惯使然。墓葬很少发现,更无大墓,或许与当地贵族的埋葬习俗有关。
青铜器作为上层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其铸造和使用首先发端于中原。传入长江中游地区以后,本地上层社会的介入及其独具特色的品味和用途使湖南青铜器大放异彩、独树一帜。公元前二千纪的最后两个世纪见证了湖南古代青铜艺术的巅峰。本次展览的器物在艺术风格上的多样性,反映了湖南当时青铜文化的丰富、复杂与规模,也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说明湖南地方贵族有实力来支撑一个强劲的青铜产业并发展起兼收包容但卓而不群的青铜文化。近年来,一处圆形聚落遗址在湖南中北部宁乡县的炭河里发现,该遗址断代至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原初面积大概有二十公顷,是湖南首次发现的青铜时代大型城址。鉴于宁乡有大批青铜器出土,其中大部更是出于炭河里所处的黄材盆地,这必定不是一个巧合。
兽面纹鬲鼎
商 (公元前12 或11 世纪)
通高21,口径17厘米
1960 年代株洲征集
湖南省博物馆藏
食器。两件形制基本相同。双耳立于口沿,分裆,腹下三个柱形足。一件腹部饰三组兽面纹。兽面两侧有倒立的夔纹,主纹之间有云纹衬地。器内近口沿处有“己
””二字。另一件腹部饰有兽面纹,以云纹为地纹。两件兽面纹组成部分的角为下内卷角,与眼,嘴部分组成似羊纹图案,生动形象。

左:四瓣目间涡纹鼎
商或西周 (公元前12 或11 世纪)
口径20.4,腹深11.8,高24厘米
1996年望城出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食器。索状立耳,厚圆唇,垂腹,底外表存有三角形范线,柱形三足内侧为平面,足端部明显粗于中部,出现了向蹄形足变化的迹象。上腹部饰一组规矩四叶与涡纹相间的纹饰带,下腹部素面。
右:夔龙涡纹鼎
西周(公元前11世纪)
通高16.6,口径13.1厘米
1981年湘潭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乳钉纹簋
商 (公元前12 或11 世纪)
高18,口径24厘米
1956 年株洲征集
湖南省博物馆藏
食器。口沿外侈,腹下收,矮圈足,颈部和圈足上有扉棱。颈部有对称的兽首,两边各排列同方向的两鸟,腹部斜方格内饰有乳钉,圈足饰鸟纹。

夔龙涡纹簋
商晚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2 或11 世纪)
高16.8,口径22.9厘米
1956 年石门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食器。口沿外侈,腹下收,矮圈足,腹两侧有耳,耳有垂,口沿下和圈足有涡纹与夔龙相间排列的纹饰带,口沿下饰有对称兽首,腹内有“父乙乍
”四字铭文。

左:兽面纹尊
中,右:凤鸟纹觯
通高19.9、口径9厘米
商晚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1 世纪)
1981 年湘潭县青山桥窖藏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敞口,束颈,鼓腹,圈足。器体瘦高,口足均呈喇叭状,颈部一纹饰带饰凤鸟纹,凤鸟形状长喙长尾,长尾分歧,羽下垂,圈足内壁有铭文“戈”另一件圈足内部有铭文“
”,纹饰形制相同。
左:兽面纹爵
商晚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1 世纪)
通高19.8,角流径17.2;通高20.1,角流径16.5厘米
1981 年湘潭青山桥窖藏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一件柱高挺,顶略呈半开的伞状,鋬耳饰牛首,鋬内外壁上饰父乙,柱外侧饰字。柱顶饰云纹与弦纹,腹部剖面略呈椭圆形,上腹及流角下饰兽面纹,细密的云雷纹与兽面纹交织,兽面的眼珠突起,眼眶大致呈臣字状;另一件,圆菌柱,腹部横剖面为椭圆形,素面,鋬内壁铭文为父乙。出土时残。
右:兽面纹爵
商晚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2 或11 世纪)
全高17;柱高3;腹径7;口径7.8-8厘米
衡阳公行山东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基本形制为尖唇,深圆腹,圜底,三棱状足。前有流,后有三角形尾,流尾较长并上翘,近流处有柱,深腹,一侧有鋬,圜底,三刀形足。口上靠流处有两伞形柱,立柱上有圆涡状纹和云纹,一柱上铸“父乙”2字。兽形鋬耳,鋬内铸“子荷贝”3字,腹部纹饰带以圆圈纹分割,主体纹饰为兽面纹。
兽面纹瓿
商(公元前12 或11 世纪)
通高44、口径23厘米
1959 年宁乡黄材寨子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容酒器。有盖,子母口,鼓腹,圈足。盖至底部有三道不相连但对应的扉棱,肩部饰四个牺首,将器盖到器圈足的另3道扉棱相分割。器盖上有捉手,捉手为盘绕的龙纹,龙首似虎首,盖和器身饰兽面纹。出土时内有224件铜斧。斧有长方形銎,弧形双面刃,刃部外扩。斧身两面饰线条纹。
兽面纹尊
西周(公元前11 世纪)
高28,口径22.2厘米
1981 年湘潭青山桥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容酒器。黑绿色,器呈圆筒形,敞口,鼓腹,高圈足,腹部饰一圈花纹,以云雷纹为地,主纹为兽面纹,其两侧上有夔作倒立状,下有凤鸟举首而立,花纹繁缛瑰丽,器内有“旅父甲”三字,应是“旅”氏家族的,是西周早期的器物。与其同出的器物中有“戈”等族的器物。该器形制以及腹部兽面配夔龙、立鸟的方式,具有典型的中原风格。
兽面纹方座簋
西周(公元前11 世纪)
通高26,口径22厘米
1984年株洲均坝乡出土
株洲市博物馆藏
食器,敞口,服下垂,方形器座,腹两侧置龙首形环耳,耳下有珥,腹上部有突起的对称兽首,两边饰鸟纹,腹下部与上部纹饰相同,但兽首不突起,腹部和座饰兽面纹,器内有铭文四字:“作宝尊彝”
西周
湖南省博物馆藏
食器,连体,绳索状立耳,腹部与鬲足相连,腹部饰三弦纹,兽面纹饰线条粗犷。


左:鸮卣

鸟纹鼎
商(公元前12 或11 世纪)
通高35.7、口径28.4厘米
1974 年长沙征集
湖南省博物馆藏
食器。竖耳,深腹,圜底,柱形足内部上端空。腹和足上部有扉棱,腹部六条,扉棱间饰凤鸟,共有十二只,足上部饰龙纹组成的兽面。近口沿内壁有“庚戈父”三字。

左:鸮卣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口径12.2×15.7、高24.4厘米
1966年长沙东山宝堤垸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由相背的两鸮构成,口部椭圆形,索状提梁,环状钩连,圈足上有四矮足,颜色翠绿。盖已失后配。
右:夔龙纹卣

西周(公元前11 世纪)
口径14.5×10.7,高14.5 厘米
1978 年宁乡迴龙铺出土
长沙市博物馆藏
酒器。盖隆起,上有花苞状纽,盖缘内束,肩两侧环形耳套绹索状提梁,盖上饰夔纹和云雷纹;颈部有浮雕牺首,颈部的夔纹带以云雷纹为地,上下有联珠纹,腹部素面,足上是细阳线构成的上卷尾兽面纹。

鸮卣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口长2,宽16.5,高23.5、腹深13,盖高6厘米
1986年双峰金田月龙村出土
双峰县文管所藏
酒器。器表碧绿,子母口,相背的两鸮构成卣身,四短肥足,有提梁,有盖,盖上有提手,两端作尖喙状突出,表示鸟的尖喙,盖上有兽面纹。器身饰鸟的翅膀纹饰。出土时内存有玉玦、玉璜等玉器。
鸮卣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高23.7、口径7.8×11.6厘米
1956年株洲征集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盖已失后配。鋬耳为兽形,提梁作绹索纹,已残断。下有四足。器腹主纹之间或主纹线条、轮廓之上有细密的几何纹。器外底单线条刻画飞鸟纹。
兽面纹卣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口径11.6×14.4,高26.7 厘米
1981年浏阳出土
长沙市博物馆藏
酒器。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高54,口径14.2x14.4厘米
1950年代常宁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凤鸟纹卣附玉器
商(公元前 12 或11 世纪)
通高37.7,口径15.4-13.2厘米
1970 年宁乡黄材王家坟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椭圆形,子母口,鼓腹,高圈足,盖顶和器身饰四道扉棱。盖、腹、足饰相同形态的凤鸟八对。器身近口沿处饰夔龙纹,均以云雷纹为地纹。肩部饰直棱纹。出土时卣内有玉兽、玉玦、玉龙、玉环等320余件。凤鸟是一种吉祥的鸟,也是中华民族最喜欢的的神话动物,商代晚期在铜器上开始出现,西周时期相当盛行。出土时,器内有三百多件玉器。如此贵重的铜器和玉器于一起,显然是作为财富窖藏的。卣盖内和器底部铸有“戈”字铭。戈族在夏商时期是中原地区的旺族,许多铜器上都可以见到同样的铭文。
龙纹卣附玉器
商或西周(公元前 12 或11 世纪)
通高33,口径11x14.5,器身高22,最大腹径22X16.5厘米
1985年衡阳出土
衡阳市博物馆藏
酒器,出土时有玉器170余件。
兽面纹卣附玉器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口径11.9×14.6,通高32厘米
1963年宁乡黄材炭河里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出土时有玉珠、玉簪等1100余颗。
涡纹罍
西周(公元前11 世纪)
高44,口径13厘米
1960年代宁乡出土
益阳市博物馆藏
容酒器。侈口,短颈,圆肩。肩部两耳作牛首状衔环,腹下一侧有牛首形鼻钮。
皿方罍
商晚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2 或11 世纪)
通高88,口长26.1,口宽21.6厘米
1919年湖南省桃源县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容酒器。盖为四阿形,中央有四阿形纽。器身为高领,圆肩敛腹,高圈足。器身饰兽面纹,领与足饰小鸟纹,肩饰夔纹,肩上饰卷角羊首衔环,垂环饰斜角云纹,腹下正面有鼻,鼻上有兽首,自顶至足,有8道高高突起的勾形扉棱,通体花纹都有细腻的雷纹衬地,十分精致。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造型庄重高峻。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通高50,口径26.2厘米
1982 年岳阳县出土
岳阳市博物馆藏
容酒器,长颈止口,折肩,腹往下内敛。
兽面纹罍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高65.2,口径52.5,底径29.5厘米
1998年平江县浯口镇出土
岳阳县文管所藏
容酒器。口微敞,平折沿,颈部高而粗、斜折肩、橘形腹、高圈足。颈肩处有四个立鸟。肩腹部竖挂四个羊首状牺首。
蟠龙蕉叶纹铜罍
西周(公元前11 至8世纪)
通高28.5,通宽41,口径17.5厘米
1954 年湘阴县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容酒器。侈口,颈部内敛,肩部丰满,肩上有一对夔龙形耳,弧腹斜收,圈足较高。带有夔龙形耳极为少见。肩部饰凤纹和夔龙纹,凤纹与夔龙纹相间排列。腹部饰6组下垂的蕉叶纹,每片蕉叶均以两条相向的立式夔龙组成。肩腹部纹饰以一圈重环纹相隔。该器造型庄重,典雅大方,极具湖南地区青铜器特色,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精品。
商(公元前13或12世纪),通高62.5,口径58,肩径89厘米。
2001年宁乡黄材溈水河出土。
长沙市博物馆藏。
酒器。口稍敛,短颈,圆肩。腹下收,圈足,圈足下有四个方形扁足;肩部有四处铸造时留下的痕迹,原来应是准备铸接四个牺首。腹部和圈足上有四道矮而薄的扉棱,圈足上部有四个方形镂孔。颈部有三周凸弦纹,肩部饰夔龙纹,以云雷纹为地,腹部和圈足上饰兽面纹。此瓿是目前所见铜瓿中最大的瓿。
三羊纹鬲
商 (公元前12 或11 世纪)
通高22.8、口径14.7厘米
1958 年株洲征集
湖南省博物馆藏
食器。两耳立于口沿上,长颈,分裆,三个柱形空心足。颈部饰一周斜线勾云纹,腹部饰三组大卷角的羊纹。
弦纹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