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驾陕甘宁蒙 七 陕西历史博物馆 取经归来-玄奘展

标签:
陕甘宁秋日法门寺玄奘佛像 |
分类: 陕甘宁疆 |
《取经归来》展览以玄奘生平为线索,展示玄奘西行取经的背景、经过,取经归国后翻译佛经、著书立说、弘扬佛法等事迹,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展览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序厅(包括大唐佛兴、西天取经、蜚声天竺)、取经归来、开坛译经、万法唯识、培育弟子、光耀后世。

石雕释迦摩尼降服外道造像 唐代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彩绘象座塔式罐陕西历史博博物馆收藏。


六臂观音盝顶金宝函,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这一套,当年在法门寺博物馆看过。
石雕释迦摩尼坐像 北魏
陕西历史博博物馆收藏。
这个是所有展品中年代最早的。佛像的衣饰雕刻方式和中央的“万”字纹都极有特色。
这组造像通高41厘米、座长24.6厘米、宽24厘米,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将菩萨、力士、蹲狮高低错落地安排在一起,是目前发现的隋代金铜造像中造型结构最复杂、保存最完整的一组造像。作为底坐的高足床正面的边缘和两侧腿上刻有发愿文及赞词——“开皇四年七月十五日,宁远将军武强县丞董钦敬造弥陀像一区,上为皇帝陛下,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俱闻正法。赞曰:四相迭起,一生俄度,唯乘大车,能□平路。其一,真相□□,成形应身,忽生莲座,来救□轮。其二,上思因果,下念群生,求离火宅,先知化城。其三,树斯胜善,愍诸含识,共越阎浮,俱□香食。”
宝鸡市岐山县五丈原镇出土;陕西历史博博物馆收藏。

舍利石函,唐代,蓝田出土。蓝田县文管所收藏。
雕版陀罗尼经咒,唐代

明代的经书


观音菩萨坐像,唐代,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石雕马头明王像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舍利石函,唐代,蓝田出土。蓝田县文管所收藏。
1989年12月,蔡家拐村法池寺塔林遗址所在的后崖崩塌,村民高长民从土中发现此函,由于不识文物,遂将函内骨灰和舍利倒出,准备用作喂鸡的食具。县文管人员闻知登门,高长民献出石函。
石函为盝顶式,盖面四周每面浮雕祥云四朵,外立面依次浮雕有迎送舍利图、僧人说法图、迎宾图、安葬图等人物图四幅,是研究唐代丧葬文化不可多得的珍品。而安葬图中的华翚图案,目前仅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另存有一件。

雕版陀罗尼经咒,唐代

明代的经书


观音菩萨坐像,唐代,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这件观音菩萨坐像中,菩萨结迦趺坐于束腰莲座上,手持莲蕾,神情静谧安祥,台座上布满莲花雕饰和伎乐雕像,整件作品精致华美,堪称唐代菩萨造像的杰作。

石雕马头明王像
1959年7月,西安市建设局在城东北隅修下水道时,于距地面10米深的圆形窖穴内发现了十一尊密宗造像,计有文殊菩萨、降三世明王像、金刚造像、马头明王像、不动明王像、宝生佛造像、明王像、菩萨头像、残造像等。专家据出土位置推断,此处应为唐长安城长乐坊安国寺遗址。马头明王像属这批造像中较为完整的一件,表现的是佛教密宗三头八臂的马头明王形象。
马头明王是早期印度教本尊毗湿奴的化身,佛教密宗将其作为明王之一,后又逐步演变为观音菩萨六个化身之一,是观音为降魔除障而化出的忿怒形相。整座雕像简洁洗练,只可惜头光正上方的马头已残断。台座束腰上半部是仰莲形,下半部是岩石形,这种结合较为罕见。璎珞及垂带的雕饰富有动感。

石雕释迦摩尼降服外道造像 唐代
此像为一块长方形竖石板上以高浮雕技法表现释迦牟尼立像和象征“外道”的两个圆轮,下部凸出的长方形台座外沿右侧有楷书题记“释迦牟尼佛降伏外道时”。其形式别具一格,目前尚未发现完全相同的例子。还有人认为,两圆轮应是拟人化的日天和月天。

彩绘象座塔式罐
唐代新出现的一种陶质明器,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是中国传统丧葬观念与外来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此器构思奇巧,造型庄重,器身遍施彩绘,色彩鲜艳,保存较好,极具美感。


六臂观音盝顶金宝函,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这一套,当年在法门寺博物馆看过。
唐懿宗李漼赐赠法门寺的金银器,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一套盒函,此函为第四重。函盖錾刻有双凤及莲蓬,正面为六臂如意轮观音图,左侧为药师如来佛图,右侧为阿弥陀佛图,背面为大日如来佛图。

鎏金银龟盒,也是法门寺地宫出土。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也是法门寺地宫出土。

银笼子,也是来自法门寺地宫。

三彩狮子临潼区博物馆收藏。


鎏金银龟盒,也是法门寺地宫出土。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也是法门寺地宫出土。

银笼子,也是来自法门寺地宫。

三彩狮子
庆山寺遗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东南凤凰山上,原为武则天时期建立的著名皇家寺院,有“东庆山,西法门”之说,后毁于“武宗灭佛”。1985年,当地村民挖土烧砖时,挖到遗址内的上方舍利塔地宫,文物被哄抢一空。后被追回127件,其中除佛祖舍利之外,还包括众多国宝级佛教文物,如唯一刻有“释迦如来舍利宝帐”金字的舍利宝帐、佛教礼仪最高规格的金棺、银椁,以及三彩狮子、三彩南瓜、凤头人面青铜壶、高足杯等,被认为是“唐代佛教文物中最珍贵的一批”。
在唐朝,马和骆驼三彩造型数不胜数,而三彩狮子却极其稀少。庆山寺遗址出土的这对狮子造型优美,俏皮活泼,公狮安然自得俯首啃蹄,母狮闭目凝神抬蹄瘙痒,是迄今所见制作时代最早,艺术水平最高的三彩动物造型,也是目前全国出土最完整的一对三彩狮子。

伏虎罗汉
宋代,1980年发现于延安市富县直罗镇柏山寺塔中;陕西历史博博物馆收藏。
发现于塔内第四层龛洞,共4件,是北宋时期重修柏山寺塔的遗物,均由黄砂石雕刻而成。另两件均为着披风罗汉,在陕博常设展厅中展出,造型较为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