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驾陕甘宁蒙 四 陕西历史博物馆 古代文明 (三)

标签:
陕甘宁秋日国宝汉代文化 |
分类: 陕甘宁疆 |
继续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古代文明
秦国的青铜龙
青铜龙龙体中空,形体巨大,极具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这是战国秦的遗物,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史书上记载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铸以为钟鐻(jù)”的大型乐器架的底座。
鎏金蟠虺纹铜扁壶
秦帝国,以兵马俑作为标志,展现在人们面前。想当年参观兵马俑,都不能这么近地看。
秦代的跽坐陶俑
下:“雕阴”铜鼎、 蟠蠣纹铜豆。 均为战国时期。
上:蟠虺纹提梁铜盉, 提梁铜盉
下:”旬阳重七斤“铜鍾、 铜钲
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用的武器。
秦代的青铜鸿雁
青铜水禽是从秦始皇陵园七号陪葬坑中出土的。共出土46件,其中青铜天鹅20件、青铜鸿雁20件和青铜仙鹤6件,这里展出的是其中的精品。我们看青铜天鹅站立在长方形的青铜踏板上,伸颈欲鸣,弯曲回首,姿态万千。而青铜仙鹤则俯首啄着一只青铜虫,生动地再现了从水中取食的瞬间形态。如此众多青铜水禽的出土,说明这个陪葬坑营造出了某种“水环境”。专家认为,这对丰富和研究秦始皇陵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第四单元——《大汉雄风》,以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外开放与交往,彰显其开放进取、开拓强盛的时代风貌。
以下几件器物,标牌清晰,就不写了。
“囷”是古代的一种储粮设备。我国古代储存粮食方式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储于地上,一类储于地下。地上储粮,往往因地制宜,或因公﹑私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形的叫做仓、廪;圆形的为囷、囤。这件囷形制简朴,塑造手法写实酷似真物。用陶囷从葬,表明墓主生前的富足。
绿釉伏牛尊
粪彩盉
彩绘陶鈁
绿釉陶楼,东汉。
迎宾图画像砖,东汉
东汉时期的绿釉孔雀陶灯
这件灯形体高大,结构复杂,通身施翠绿色釉,胎质红色。灯自下而上共分三层,因通身有九个灯碗可以同时点燃,所以又称“九连灯”。这种灯早在战国时就已出现,到汉代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灯盘分层错落安置,点燃之后,灯火交相辉映,火树银花,尽显豪华气派。当然,像这样豪华,贵重的多枝灯主要供皇宫贵族使用,贫民所用还是以豆形灯为主。
西汉的 鎏金铜沐缶
雁鱼铜灯,国家一级文物。侧面也来一张。
雁鱼铜灯的造型十分别致,整个灯为一只鸿雁回首衔鱼的形状。灯由雁头、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组成,灯盘和灯罩能够转动开合,不仅可以挡风,还可以调节光线的明暗度和照射角度。最令人惊叹的是,灯油点亮后产生的油烟会顺着大雁颈部导入大雁的腹内,雁腹盛有清水,烟会溶于水中,从而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这种科学巧妙的设计体现出汉人的聪明才智和环保意识。
金饼,西汉
金饼共出土三百多枚,直径为5.6厘米至6.5厘米,重量为250克至300克,总重约54.5公斤,纯度达95%,其表面有“黄、张、马、吉、贝”等姓氏戳记。
马踏匈奴,张骞出塞。西汉的重大事件,这里都有体现。
车马出行狩猎画像石,东汉
春神”句芒“ 、秋神”蓐收“图画像石
句芒,古代神话中的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少昊的后代,名重,为伏羲臣。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来面目是鸟——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竟一点影响也没有了。不过我们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他:他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蓐收为秋神,左耳有蛇,乘两条龙。是为白帝少昊的辅佐神,有人说蓐收为白帝之子。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楼前有“蓐收之府”牌坊。少昊与蓐收,既是父子又是君臣,故两座牌坊同时在西岳庙出现。《山海经》又说∶“蓐收住在泑山”。这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黄。在山上可以望见西边太阳落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