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驾陕甘宁蒙 三 陕西历史博物馆 古代文明 (二)
标签:
陕甘宁秋日国宝春秋西周 |
分类: 陕甘宁疆 |
继续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
上:伯庸父盉(水器)
几父壶,西周中期。
上:西周中期的 殷簋、镂空豆
上:鲁方彝盖
它盉,水器。西周晚期的,看过去比较扁。

日已方尊,西周中期。盛酒器。

函皇父鼎,西周晚期。


上:春秋时期的陶壶

五年师SHI簋, 西周晚期
五祀卫鼎(西周)通高36.3,口径34.3厘米。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
上:伯庸父盉(水器)
鼎最初是煮肉的锅,簋是盛放熟食的碗,但随着西周礼乐制度的不断完善,它们逐渐演变为重要的礼器,成为“明尊卑、别上下”的标志。鼎和簋在使用时还有严格规定,以奇偶数相配,按大小依次排列,来代表主人的身份和等级。《周礼》记载“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如果僭越,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就是西周的列鼎列簋制度。
西周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固其统治以及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周礼的内容非常复杂,主要根据政治地位的高低制定出不同规格的礼仪。
几父壶,西周中期。
通高60厘米,口径16厘米,重16.9公斤。1960年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出土
几父壶体形较大,造型稳重大方,长颈鼓腹,圈足外侈。壶盖的子口较长,插入器口内很深,倒置后可作饮酒用的杯盏。颈部有对称的兽首垂环,环上饰有突起的重环纹。盖沿及颈中部饰窃曲纹,腹部是粗犷的波状环带纹,凹处填以眉纹、龙纹。几父壶的波状带纹很有特色,纹饰宽阔,饰满腹部,而且凹凸有力,给人以豪放粗犷的美感。壶口内有铭文55个字,记述了某年五月庚午这一天,几父在西宫得到他的上级同仲的赏赐。赏赐品有臣仆、金物等。对此几父很感荣宠,特作宝壶以作纪念。
外叔鼎,西周早期。
上:西周中期的 殷簋、镂空豆
下:西周晚期的瓦纹豆、早期的四足器、中期的仲枏父鬲
四足器造型独特,方形的身体由四个桶状器组成,出土时桶形器中残留有矿物质粉末,推测它是用来调制颜料的器物。从同出的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可知,这些器物属于贵族史官毕公高的下属,一位叫“迹”的人。这件器物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史官书写工具的种类提供很大帮助。


上:鲁方彝盖
它盉,水器。西周晚期的,看过去比较扁。
盉盖内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称为它盉。盉顶上铸有一双目炯炯、双翅微张的卧鸟,盉前有一长颈兽头为流,后有回首顾盼的龙为扳手。盉与盘经常配套使用,商周时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盉用来注水,盘承接洗过的废水。

牛尊。西周中期。

牛尊。西周中期。
牛尊,是模仿牛的形象铸造的酒器之一。虽然鸟、兽等仿生题材的青铜器在西周中期较为常见,但是这件牛尊却独具匠心,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牛尊的整体造型在不失生物形态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了牛的各个部位实现了酒器的实用功能,使其既实用又美观。牛尊通体以云纹和夔龙纹装饰。构图疏朗,庄重大气,与商末周初青铜器上神秘怪诞的装饰风格截然不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和容易理解的亲切感。

日已方尊,西周中期。盛酒器。

函皇父鼎,西周晚期。

日已觥,西周中期。
觥是商周之际众多酒器中造型特殊的一种盛酒兼饮酒器。日己觥通体由盖和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夔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脊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饰卷角饕餮纹,圈足饰鸟纹,把手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鱼鳞纹。纹饰采用浮雕手法,突出于器表,神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合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
西周,通高38.5厘米,重12.8公斤,1963年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出土。
日己方彝华美富丽,雄伟端庄,以饕餮纹为主题纹饰,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它的器盖和内底各有铭文18字,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

上:春秋时期的陶壶
这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酒壶,是国家一级文物。壶盖为一只鸟的形状,壶腹呈瓠瓜形,所以称之为鸟盖瓠壶。鸟盖处有环扣,可以自由开合。壶颈部至腹部装饰有精美的两道宽带纹和六道蟠虺纹。壶盖上的鸟尾与壶把手用链环相连接,链分四节,每节链环均饰有头朝上,尾部卷成圆环形的蛇纹。鸟盖瓠壶是文物工作者在陕西绥德县废品收购站中偶然发现的,当时它已身首异处、面目不清,经专家鉴定得知是一件战国青铜器,这才使其幸免溶于炼炉之中。
史书记载,瓠壶为“尚礼”之用,装的酒称之为“玄酒”。因此有学者认为壶盖上鸟的形状,与我国天文典籍中所著录的“瓠瓜星”和“天鸡星”可能有一定的联系,盖上的鸟首可能表现的就是天鸡。所以这件鸟盖瓠壶应是战国时期一件与祀天有关的重要酒器。

战国时期的铜器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