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湘西:常德桃花源 桃花山

标签:
常德桃花源湘西元旦旅游文化 |
分类: 三湘四水 |
继续走入桃花山
走上不远,就是水源亭
始建于元代,历久朽坏。明嘉靖中(十六世纪二十年代),常德知府林应亮于此建亭题“洞口长春”,后倒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湖广提督俞益谟复建伴霞亭,后亦毁。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余良栋续建,命名“水源亭”。于此听泉声,观山色,宠辱皆忘,足致乐也。


亭子的对面是水源洞
桃花源古内八景之一。位于桃花山临仙涧,因《桃花源诗并序》中“林尽水源”句意而得名。洞顶有泉,串滴如露。洞前有潭,可鉴须发。洞口“松竹夏生寒,草木秋不萎”,唐狄中立《桃源观山界记》云:“厥状如门,巨石屏蔽,灵迹犹存”。明代嘉靖年间,常德知府林应亮于此题“洞口长春”。边上是灵龟潭,不大。




白云轩
原名豁然轩。位于桃花山水源洞西侧上首,依崖临壑,阶下危栏曲径交错。清光绪十八年(1893)曾于此修建豁然亭。民国三年(1914)桃源县知事杨瑞鳣题“别有洞天”额。1980年重建更名白云轩。硬山屋顶,观音兜山墙。面阔12米,进深5.7米,高5米。含一明间两次间一落翼。古朴端庄,装修简洁。立于阶前可闻水源洞中泉声人语。隐居轩中,“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
御碑亭
据传,昔圆明园内辟有仿桃花源景致的“武陵春色”,极得乾隆皇帝喜爱,题诗二首,寄寓一代皇帝对祖国秀丽名山与美妙传说的向往之情。清光绪十八年(1892),知县余良栋拍皇帝的马屁,在此勒石建亭。亭南临千丘池,清风飘拂,碧波荡漾,环亭嘉树丛生,苍翠欲滴。山光水色,风景绝佳。


东洞口嵌“秦人古洞”石匾,为清代桃源知县余良栋所题。洞门半启,“初极狭,才通人”。洞内有支洞8个,迷离往复,烟岚四合,“夏日暗沫冷,冬季紫烟温”。出西洞门则“豁然开朗”,别有乾坤。西洞门口立有“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碑刻。


前一篇:元旦湘西:常德桃花源 桃花观
后一篇:元旦湘西:常德桃花源 秦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