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周年祭 (上)

标签:
父亲祖父义序福州茶亭 |
分类: 杂文随记 |
农历八月二十六,是父亲去世一周年。谨以此文纪念。
义序溯源
闽江河流自西向东,横贯“福州区”平原。南台岛分闽江为南北两支,起自浦里,北支经洪山桥、万寿桥顺流直下,南支合大漳溪之水(大漳溪发源于德化大田间的戴云山,向东北流,会于闽江南支),与北支东会于马尾的罗星塔。至南支大漳溪,则为闽北通达西南的要道。南支两岸各乡,曾有三南之称,即南乡、南屿、南港。南乡在岛之东南部,包括108个村落,义序在内。对岸即是南屿和南港,两地并列,中隔大漳溪,南港在溪东,南屿在溪西。”“(南台岛)岛上多小山,植松柏。其最高者莫如居于岛中央的高盖山海拔150多米,平原区只海拔20米。山之东南一带为平原沃地,适于种稻植果,是皆义序乡境范围。黄氏族人团聚于闽江南支北岸榴山(一名义山)之阴,倚山面野,背临大江,形势雄伟奇绝。”义序村落一带大致到了三百年前还一直被称作“外屿”(在福州方言中它与后来的雅称“义序”谐音)。1950年代的义序村落域内仍然河渠纵横、舟来船往。翻阅1930年代的义序地图,当时义序聚落的南部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水陆通道(由河浦、池塘和小道衔接而成)穿南北两座小山丘而过,将密集的南部聚落一分为二。根据本地的口头传说,大约在八百年前的那个时期,这两座小山丘则完全被江河水流截成两个地块。水流北面的山丘叫“后山”(后被雅称为“鲤山”),水流南面的小山叫“外山”(后被雅称为“榴山”、“义山”;“外屿”的叫法兴许与“外山”有关);“外山”临江,“后山”北面的乡道则可通往福州城,接“官道”与外界相连。八百年前,南台岛南部一带依山面水,人烟稀少但沃野滩涂连片,加之地处福州城南郊外的大岛之上,水陆交通较为便利,这对开拓者来说无疑是块恰好的沃土。
祖辈
上世纪三十年代,祖父这辈已经离开义序来福州玻璃厂做工,故土应该就在原来的福建义序机场。不知道是修机场而失去土地,还是其他原因,祖父在老家没了立足之地。祖母14岁嫁30来岁的祖父,住在福建茶亭草鞋弄,生有三女二子:先有大女添弟(黄瑞金)、二女宝弟、三女炎炎。接着是大儿丝金(父亲,小名炎妹,后来居然成了大名)、小儿金麟(据二姑妈讲,因为那年六月下雪,说是麒麟出世的气候,才有这个名字)。也在这个地方,我们作为第三代在这里出生。
三姑炎炎在日本乱的时候,祖母说卖到福清海边渔民家做童养媳,后来再去找,得到消息说已经被海里淹死了,不知真假。
叔叔金鳞,三岁时也是因为日本乱,在福清渔溪逃乱时,夜里醒来失踪,应该是被人抱走了。从此没了下落。那时候父亲七岁。祖母带着子女南下逃乱,祖父在福州家中病逝,后葬于高盖山东麓。祖父的墓茔在解放后因为台湾国民党飞机不断侵扰福州城,部队在高盖山上修高射炮台,被抹平。当地远亲没有通知,导致后来扫墓都无墓可扫。
查历史福州第一次沦陷是1941年4月21日,第二次沦陷是1944年10月4日。
1935年父亲出生,1938年母亲出生在福州盖山的齐安,乡下都没事。祖父去世应该是在福州第一次沦陷发生的事情。父亲虚岁正好7岁。
大姑妈小名添弟,长父亲九岁,不是亲生的,是祖母第一胎孩子生下来就死了,从孤儿院里抱来养的。祖父去世已经16岁了,生活没了着落,就把大姑妈嫁到南平山里的林姓人家,换了几担(?)的番薯米,祖母说过。好在这个南平姑父对大姑妈不错。山里生活也算平静了。后来生了个独生子:表兄林道明,这是后话。
黄炎妹,这个名字,按福州习惯,是罕仔才这么叫。把男孩子叫成女孩子,据说比较好养。小时候,据说经常不吃饭,祖母很宠,要背着,三个姐姐要跟着,一个拿着饭,一个拿着菜,到洋头口转几圈,才可以吃完。穷人家的孩子,也讲排场。
父亲长大后,某某拉丝合作社做学徒,五十年代公私合营,成立位于三保的福州元钉厂,从我有记忆开始,他已经是拿50多元高工资的技工了。虽然后来当了一段时间的拉丝车间主任,毕竟文化水平不高,多年申请入党,一直无果。